-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通信行业标准(YD) >>
- YD/T 1193.3-2002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第3部分:BICC的程序

【通信行业标准(YD)】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第3部分:BICC的程序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27 22:48:10
- YD/T1193.3-2002
- 现行
标准号:
YD/T 1193.3-2002
标准名称: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第3部分:BICC的程序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2-06-21 -
实施日期:
2002-06-2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4.99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部分规定了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相关的基本呼叫程序。本部分适用于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网络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YD/T 1193.3-2002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第3部分:BICC的程序 YD/T1193.3-2002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1193.3—2002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第3部分:BICC 的程序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specificationPart3:procedure of BICC
2002-06-21发布
2002-06-2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布言
规范性引用文件
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名词术语
缩略语
文件结构的介绍
消息、参数和信息单元
应用传送机制的使用
承载控制隧道
成功的基本呼叫建立
5.1介绍
前向地址信号
前向地址信令
成组操作
重叠操作
出局承载建立程序
入局承载建立程序
导通消息
地址全消息或连接消息
应答消息
接入传送参数
初始地址消息信息的存储和释放其它建立程序
呼叫进展
编解码协商
回声控制
传播时延程序
用于允许降质的连接类型的信令程序转接网选择
对暂时替换路由(TAR)的支持
跳数计数器程序
接入递交指示
信息消息
主叫用户号码
主叫测量位置程序
节点间业务群识别
6.16运营者选择信息
YD/T 1193.3-—2002
YD/T 1193.3---2002
6.17全程呼叫参考
6.18承载控制单元识别符(BCU-ID)6.19DTMF和音信号信息的带外传送7不成功的呼叫建立
7.1介绍
发送释放消息的CSF的动作
中间SN/CMN上的动作
在主控SN/CMN上的动作(即控制呼叫的SN/CMN)音信号和录音通知
地址不全
8呼叫中的程序
暂停和恢复
编解码修改/呼叫中编解码协商程序正常的呼叫释放
由主叫用户启动的释放
由被叫用户启动的释放
由网络启动的释放
发送释放程序
释放接收程序
释放消息的碰撞
10网络特性
简单分段
预释放信息的传送
自动重复试呼
CIC值的闭塞和解除闭塞
CIC群询问
对HTR的网络管理功能的支持
拥塞自动控制(暂不使用)
信令传送退出业务和进入业务指示10.10信令传送拥塞指示
11异常情况
CIC的复原
11.4不合理信令信息的接收
未配置的CIC消息
超长的消息
定时器超时
+tttt+t
专南市
..-a.+
+e++a+-+
附录A(规范性附录)定时器
附录B(资料性附录)重新使用空闲承载的程序B.1概述
(规范性附录)测试呼叫
附录C
附录D
(规范性附录)启动程序
使CIC进入业务的程序
测试程序
(资料性附录)使用结构化AAL1承载的程序附录E
YD/T 1193.3-2002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BICC的功能描述;
一第2部分:BICC的消息和参数的基本功能和格式:YD/T1193.3—2002
一第3部分:BICC的程序;
一第4部分:BICC的应用传送机制(APM)、隧道和IP承载控制协议(BCTP)。本部分为《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的第3部分,对应于ITU-T建议Q.1902.4-一《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基本呼叫程序》。本部分与ITU-T建议Q.1902.4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主要差异如下:
-删除了和半自动呼叫相关的程序;-删除了和ISUP相关的程序;
-删除了和国际呼叫相关的程序;-删除了MPM相关的程序;
一对和脉冲终止(ST)信号有关的部分根据我国的情况进行了修改;一将一些适用于国际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一删除了对No.7信令系统ISDN用户部分的描述。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和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贝尔有限公司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续合元 李海花 吕军 简海燕沈 泓 朱佳乐V
1范围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第3部分:BICC的程序
本部分规定了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相关的基本呼叫程序。本部分适用于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网络设备的研制与开发。2规范性引用文件
YD/T 1193.3-2002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该标准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Q.115用于控制回声控制设备的逻辑Q.730ISDN用户部分补充业务
Q.763No.7信令系统—ISDN用户部分格式和编码Q.764No.7信令系统--—ISDN用户部分信令程序Q.765No.7信令系统—
一应用传送机制
Q.766ISDN应用中的性能目标
Q.1902.4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基本呼叫程序选定的信令系统(PSTN接入、DSS1、C5、R1、R2、TUP)和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Q.1912.2
之间的互通
MTP3和MTP3b的信令传送变换器
SSCOP和SSCOPMCE的信令传送变换器Q.2150.2S
Q.2150.3S
SCTP的信令传送变换器
3名词术语和缩略语www.bzxz.net
3.1名词术语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规范》第1部分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2缩略语
地址全消息
应用传送机制
应用传送参数
应用业务单元
应用传送指导指示语
承载偶联传送
承载控制功能
YD/r1193.3—2002
BNC—ID
4概述
4.1文件结构的介绍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
承载互通功能
骨干网连接识别符
呼叫实例码
呼叫协调节点
导通消息
呼叫进展消息
呼叫业务功能
差错处理
电路群复原消息
网关服务节点
初始地址消息
综合业务数字网
接口服务节点
ISDN用户部分
消息传递部分
协议数据单元
释放消息
释放完成消息
电路复原消息
单偶联控制功能
后续地址消息
单偶联体
服务节点
信令传送转换器
转接服务节点
本标准的以下章节定义了用于BICC协议的基本呼叫程序。所描述的程序是在各种节点类型的CSF上可用的协议程序。在各章节的标题和正文中指示了这些程序对不同节点类型的具体适用性。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则该程序是通用的。
术语“网关SN”用来指在其它地方被称为GSN的节点类型。术语“中间SN”用来指在其它地方被成为TSN的节点类型。另外这个术语有时也包含GSN。一般情况下,用于中间SN的特定程序也适用于网关SN,除非给出了特定网关SN程序。相应的术语也适用于CMN。
本文包含以下的章节:
第5章定义建立BICC呼叫所要求的最小程序集合。第6章定义在呼叫建立期间可以使用的其它程序。第7章定义当不能按请求建立呼叫时所使用的程序。第8章定义在呼叫建立之后及呼叫释放开始之前使用的程序。第9章定义用于呼叫释放的程序。YD/T 1193.3—2002
第10章定义不和任何单个呼叫具体相关的程序,或由于低层信令网络的特性而需要的程序。第11章定义处理异常情况的程序。4.2消息、参数和信息单元
在以下章节中所提到的BICC信令信息(消息和参数)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规范》的第2部分和第3部分中描述。另外BICC信令实体使用经APM(Q.765)应用程序传送的信息单元。这些信息单元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规范》的第4部分中定义。4.3应用传送机制的使用
4.3.1介绍
本章描述BICC如何使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规范》的第4部分中定义的传送机制。BICC程序要求在对等的BICC信令实体(CSF)之间传递信息。承载偶联传送(BAT)、APM用户ASE用于为该消息提供传送机制。本规范和BATASE之间的接口由以下的原语单元提供。表1BAT原语接口
原语名称
BICC_Data
BICC_Error
注:原语从BAT流向BICC(经SACF):原语从BICC流向BAT(经SACF):类型
指示/请求
方向 (注)
BICC_Data原语用于在对等的BICC实体之间传送BICC特定信息单元。如果在BAT级存在问题BICC_Error原语将差错报告给BICC。BICC_Error原语及不能识别的信息单元的处理在11.4节中描述。4.3.2应用传送指导指示语
应在BICC_Data请求原语中发送应用传送指导指示语(ATI),以便给出对差错情况的正确处理,例如,如果在接收节点上未标识BAT上下文应如下设置ATII:
比特A:释放呼叫指示语
1释放呼叫
比特B:发送通知指示语
0不发送通知
4.3.3寻址信息的处理
应该使用隐含寻址(参见Q.765)。4.3.4CMN上的BATASE
根据CMN的角色,在这个节点上可以配置BATASE。如果该CMN支持BATASE,因为使用了隐含的APM寻址机制,该CMN将被看作被寻址的节点。在CMN节点上的应用程序可以不加改变地继续传递该信息。
YD/T1193.3-2002
4.4承载控制隧道
承载控制隧道机制利用BICC消息中封装机制,从一个SN上的BCF向相邻SN上的BCF传送承载控制PDU。
4.4.1承载控制隧道程序
如果和IAM消息或第一个后向APM消息相关的BICC_Data原语中包含被置为“使用隧道”的承载控制隧道信息单元,承载控制隧道可用于呼叫。从BCF收到承载控制PDU的CSF应将它封装到BICCData请求原语中的承载控制信息传递信息单元中。
发送BICC_Data请求原语:
1)作为在本规范中其它地方规定的CSF程序的一部分,例如,承载建立程序(5.4,5.5),或:2)独立的于其它特定CSF程序—一按要求由BCF程序确定。通过BICC信令从CSF向CSF传送承载控制信息传递信息单元。在接收该BICC信令的CSF上,BICC_Data指示原语中的承载控制信息传递信息单元中的承载控制PDU被传送到BCF。用于接收、处理和产生这些PDU的程序由BCF来负责。CSF程序不检查承载控制信息传递信息单元的内容。
这个机制可以用在承载建立程序期间(参见5.4和5.5)以及呼叫中的任何其它时间,直到发送/接收REL消息。
5成功的基本呼叫建立
5.1介绍
本章描述的是用于基本呼叫建立的CSF程序的最小子集。在基本呼叫建立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其它程序——这在以下的章节中描述。
对每种SN/CMN类型都描述了CSF程序,并且给出了在SN上支持承载连接建立的公共程序集合。包括用于承载处理的几个任选项一一通常:a)为每个呼叫的建立和释放进行承载连接的建立和释放。在前向启动承载建立。b)为每个呼叫的建立和释放的承载连接的建立和释放。在后向启动承载建立。c)在呼叫结束时并不释放承载连接而是保持,并且在后续的呼叫中可以再次使用该承载连接。(空闲承载的重新使用是一个网络选项,参见附录B)。5.2前向地址信号—一成组操作
5.2.1在发端SN上所需的动作
5.2.1.1出局选择
当发端SN上的CSF收到来自主叫用户的完成选择信息,且确定该呼叫要选路到另一个CSF,则启动出局信令程序(5.2.1.2)。(此时可能会选择一个BIWF-——取决于入局接入类型的特性,BIWF也可能预先确定)。
路由的选择将根据被叫用户的号码、所要求的连接类型和所要求的网络信令能力进行。这个选择过程可以在CSF_上执行或者利用远端数据库的帮助执行。所允许的连接类型如下:
语音;
3.1kHz音频:
64kbit/s不受限:
64kbit/s不受限优选;
2×64kbit/s不受限;
384kbit/s不受限;
1536kbit/s不受限:
1920kbit/s不受限:
N× 64 kbit/s 不受限(N=2~~30)。所允许的网络信令能力如下:
BICC优选;
需要BICC;
不需要BICC(任何信令系统)。5.2.1.2出局信令程序
5.2.1.2.1初始地址消息
YD/T 1193.3-2002
选择一个空闲的CIC值并且调用出局承载建立程序(5.4)来发送IAM消息和执行到下个SN的承载建立。IAM将按如下所述包含呼叫控制信息:a)由CSF用来确定呼叫路由的信息将会包含在IAM消息中,(如被叫用户号码、传输媒介要求和前向呼叫指示语参数),以便在中间CSF上能够正确地进行选路。b)被叫用户号码参数
地址信息可以是用户号码或相关的管理所需的国内(有效)号码。c)传输媒介要求参数
从接入接口收到的信息将被用于设置传输媒介要求参数的值,参见相关的互通规范,如Q.1912.2。d)前向呼叫指示语参数
CSF将设置前向呼叫指示语参数字段来指示:1)“没有端到端的方法可用”;2)“没有遇到互通”;
3)“自始至终使用BICC”;
4)所要求的网络信令能力(BICC优选指示语)。BICC优选指示语根据所请求的承载业务、电信业务和补充业务来设置。精确的设置取决于业务要求的环境并且可能因个别的情况而不同。原则上,如果业务要求请求BICC是必须的,则此指示语将被设为“请求的”,如果要求的业务是任选但优选BICC,则此指示语将被设为“优选的”,其它情况则被设为“不要求”。BICC优选指示语被设为何值,将根据IAM消息中一个或多个参数所要求的最严格的条件来确定。也可参见相关的互通规范,如Q.1912.2。e)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
1)卫星指示语将根据所选择的出局网络连接的特性进行适当的设置;2)如果入局承载已经建立,导通指示语将被设为“不期望导通检验”或者如果入局承载还未建立,导通指示语将被设为“期望导通检验”(参见相关的互通规范);3)回声控制指示语根据回声控制程序进行设置,见6.4。CSF将根据5.4的要求包含BATASE数据。f)
g)CSF也可能包含6章中特定的程序或相关的互通规范,如Q.1912.2,所要求的其它参数。IAM也可能被简单分段,参见10.2。5.2.1.2.2承载通道的内部直通连接当出局承载建立过程(5.4)成功完成时,承载通道的内部直通连接将在发端SN的后向上完成。(对于语音或3.1kHz音频呼叫,在双向上实现承载通道的连接也可以接受。)另外,如果出局承载建立过程执行“前向上每个呼叫承载建立”,并且连接类型为“不要求通知”,当出局承载建立过程已经发送了承载建立请求时,承载通道应在后向上进行连接。(对于语音或3.1kHz音频5
YD/T1193.3—2002
呼叫,在双向上完成承载通道的连接也可以接受。)当收到CON或ANM消息时即在前向上完成了内部承载通道。注:例外情况,当入局承载也变得可用时,后向上内部承载通道的连接将完成。(这取决于入局接入类型的特性。)5.2.1.2.3网络保护定时器
当CSF发送IAM消息后,启动等待地址全定时器(T7)。如果定时器T7超时,则释放呼叫并向主叫用户回送一个指示。
5.2.2中间SN所要求的动作
本节描述的是中间SN上的CSF要完成的动作。5.2.2.1公共程序
5.2.2.1.1入局信令程序和出局选择在中间SN上的CSF收到IAM时,应分析被叫用户号码和其它的选路信息(参见5.2.1.1)以便确定呼叫的路由。
如果CSF使用传输媒介要求参数中规定的连接类型可以对呼叫进行选路,则可能会选择个BIWF并且启动出局信令程序(5.2.2.1.2)。此时选择的BIWF或以后在建立程序中选择的BIWF,应该能够支持动作指示语指定的承载建立方向,并且能够支持收到的和IAM相关的包含在BICC_data指示原语中的BNC特性,并且如果要求应该能够支持承载控制隧道。当选定BIWF以后将启动入局承载建立程序(5.5)。5.2.2.1.2出局信令程序
5.2.2.1.2.1初始地址消息
选择一个空闲的CIC,并且调用出局承载建立程序(5.4)而发送IAM消息,以便执行到下一个CSF的承载建立。
当构建IAM消息时,CSF可能会修改从前一个CSF收到的信令消息:a)如果选择的出局网络连接特性指示使用了卫星链路,则在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增加卫星指示语。否则,连接性质指示语将不加改变地继续传递。b)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的导通指示语应设置为指示“期望COT”。)第6章中的信令程序可能修改某些参数。d)BATASE数据不必透明传送。
其它的信令消息如:接入传送参数、用户业务信息等是透明传送的。第6章中的信令程序可能增加某些参数。IAM可能会被简单分段:参见10.2。5.2.2.1.2.2承载通道的内部直通连接当下述的两个条件都满足时,应在双向上进行内部承载通道的连接:·入局承载建立程序已经成功地完成,且;*出局承载建立程序已经成功完成。另外,如果出局承载建立程序执行“前向上每个呼叫承载建立”,并且连接类型为“不要求通知”,则当下面所述的两个条件都满足时,应在双向上进行承载通道的连接:入局承载建立程序已经成功完成,且;出局建立程序已经发送了承载建立请求。5.2.2.2中间SN上的动作要求
同5.2.2.1节所述。
5.2.3中间CMN上的动作要求
本节描述的是在中间 CMN上采取的 CSF动作。5.2.3.1公共程序
5.2.3.1.1入局信令程序和出局选择YD/T1193.3—2002
中间CMN上的CSF收到IAM时,应分析被叫用户号码和其它的选路信息(参见5.2.1.1),以便确定呼叫的路由。
如果CSF使用传输媒介要求参数中规定的连接类型可以对呼叫进行选路,则启动出局信令程序(5.2.3.1.2)。
5.2.3.1.2出局信令程序
5.2.3.1.2.1初始地址消息
选择一个空闲的CIC值,并且向下一个CSF发送IAM消息。当构建IAM时,CSF可能会修改从前一个CSF收到的信令消息。除以下描述的特殊情况外,同5.2.2.1.2.1节中的描述。
a)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的卫星指示语应不加改变地传递。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的导通指示语应不加改变地传递。b)
5.2.3.2中间CMN上的动作要求
同5.2.3.1节。
5.2.4出局网关SN上的动作要求
本节描述的是在出局网关SN上采取的CSF动作。5.2.4.1公共程序
5.2.4.1.1入局信令程序和出局选择出局网关SN上的CSF收到IAM消息时,应分析被叫用户号码和其它的选路信息(参见5.2.1.1),以便确定呼叫的路由。
CSF可以使用传输媒介要求参数中规定的连接类型对呼叫进行选路。如果CSF不能确信从前一个网络收到的传输媒介要求值反映了信息传递量的最小值,则可以根据用户业务信息参数(如果可用)中的信息传递能力和信息传递速率字段中的内容修改传输媒介要求的值。如果CSF可以对呼叫进行选路,则可以选择某个BIWF并且启动出局信令过程(5.2.4.1.2)。此时选择的BIWF或后来在建立程序中选择的BIWF应能够支持由动作指示语指定的承载建立方向,应支持收到的和此IAM消息相关的包含在BICC_data指示原语中的BNC特性,并且如果要求,应能够支持承载控制隧道。当选定BIWF时,启动入局承载建立程序(5.5)。5.2.4.1.2出局信令程序
5.2.4.1.2.1初始地址消息
选择一个空闲的CIC值,并且调用出局承载建立程序(5.4)以便发送IAM消息和执行到下一个CSF的承载建立。
当构造IAM消息时,CSF可以修改从前一个CSF收到的信令消息:a)被叫用户号码中的最高有效数字可以被修改或省略。b)如果出局网关SN属于使用μ一律PCM编码的网络,且传输媒介要求参数指示“语音”或“3.1kHz音频”,则必须检查用户业务信息参数中的用户信息层1协议识别字段,如果用户信息层1协议标识字段指示“推荐G.711u-律”,必须将此值转换成为“推荐G.711A一律”并且必须激活μ一律到A一律的转换器。
c)如果作为出局选择程序(5.2.4.1.1)的结果给出了新的连接类型,则传输媒介要求参数应修改为新的连接类型。
d)如果所选择的出局网络连接特性指示使用了卫星链路,则在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增加卫星指示语。否则,连接性质指示语将不加修改地传递。e)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的导通指示语应被置为指示“期望COT”。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YD/T 1193.3—2002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第3部分:BICC 的程序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specificationPart3:procedure of BICC
2002-06-21发布
2002-06-2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布言
规范性引用文件
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名词术语
缩略语
文件结构的介绍
消息、参数和信息单元
应用传送机制的使用
承载控制隧道
成功的基本呼叫建立
5.1介绍
前向地址信号
前向地址信令
成组操作
重叠操作
出局承载建立程序
入局承载建立程序
导通消息
地址全消息或连接消息
应答消息
接入传送参数
初始地址消息信息的存储和释放其它建立程序
呼叫进展
编解码协商
回声控制
传播时延程序
用于允许降质的连接类型的信令程序转接网选择
对暂时替换路由(TAR)的支持
跳数计数器程序
接入递交指示
信息消息
主叫用户号码
主叫测量位置程序
节点间业务群识别
6.16运营者选择信息
YD/T 1193.3-—2002
YD/T 1193.3---2002
6.17全程呼叫参考
6.18承载控制单元识别符(BCU-ID)6.19DTMF和音信号信息的带外传送7不成功的呼叫建立
7.1介绍
发送释放消息的CSF的动作
中间SN/CMN上的动作
在主控SN/CMN上的动作(即控制呼叫的SN/CMN)音信号和录音通知
地址不全
8呼叫中的程序
暂停和恢复
编解码修改/呼叫中编解码协商程序正常的呼叫释放
由主叫用户启动的释放
由被叫用户启动的释放
由网络启动的释放
发送释放程序
释放接收程序
释放消息的碰撞
10网络特性
简单分段
预释放信息的传送
自动重复试呼
CIC值的闭塞和解除闭塞
CIC群询问
对HTR的网络管理功能的支持
拥塞自动控制(暂不使用)
信令传送退出业务和进入业务指示10.10信令传送拥塞指示
11异常情况
CIC的复原
11.4不合理信令信息的接收
未配置的CIC消息
超长的消息
定时器超时
+tttt+t
专南市
..-a.+
+e++a+-+
附录A(规范性附录)定时器
附录B(资料性附录)重新使用空闲承载的程序B.1概述
(规范性附录)测试呼叫
附录C
附录D
(规范性附录)启动程序
使CIC进入业务的程序
测试程序
(资料性附录)使用结构化AAL1承载的程序附录E
YD/T 1193.3-2002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BICC的功能描述;
一第2部分:BICC的消息和参数的基本功能和格式:YD/T1193.3—2002
一第3部分:BICC的程序;
一第4部分:BICC的应用传送机制(APM)、隧道和IP承载控制协议(BCTP)。本部分为《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的第3部分,对应于ITU-T建议Q.1902.4-一《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基本呼叫程序》。本部分与ITU-T建议Q.1902.4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主要差异如下:
-删除了和半自动呼叫相关的程序;-删除了和ISUP相关的程序;
-删除了和国际呼叫相关的程序;-删除了MPM相关的程序;
一对和脉冲终止(ST)信号有关的部分根据我国的情况进行了修改;一将一些适用于国际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一删除了对No.7信令系统ISDN用户部分的描述。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和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贝尔有限公司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续合元 李海花 吕军 简海燕沈 泓 朱佳乐V
1范围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第3部分:BICC的程序
本部分规定了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相关的基本呼叫程序。本部分适用于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网络设备的研制与开发。2规范性引用文件
YD/T 1193.3-2002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该标准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Q.115用于控制回声控制设备的逻辑Q.730ISDN用户部分补充业务
Q.763No.7信令系统—ISDN用户部分格式和编码Q.764No.7信令系统--—ISDN用户部分信令程序Q.765No.7信令系统—
一应用传送机制
Q.766ISDN应用中的性能目标
Q.1902.4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基本呼叫程序选定的信令系统(PSTN接入、DSS1、C5、R1、R2、TUP)和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Q.1912.2
之间的互通
MTP3和MTP3b的信令传送变换器
SSCOP和SSCOPMCE的信令传送变换器Q.2150.2S
Q.2150.3S
SCTP的信令传送变换器
3名词术语和缩略语www.bzxz.net
3.1名词术语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规范》第1部分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2缩略语
地址全消息
应用传送机制
应用传送参数
应用业务单元
应用传送指导指示语
承载偶联传送
承载控制功能
YD/r1193.3—2002
BNC—ID
4概述
4.1文件结构的介绍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
承载互通功能
骨干网连接识别符
呼叫实例码
呼叫协调节点
导通消息
呼叫进展消息
呼叫业务功能
差错处理
电路群复原消息
网关服务节点
初始地址消息
综合业务数字网
接口服务节点
ISDN用户部分
消息传递部分
协议数据单元
释放消息
释放完成消息
电路复原消息
单偶联控制功能
后续地址消息
单偶联体
服务节点
信令传送转换器
转接服务节点
本标准的以下章节定义了用于BICC协议的基本呼叫程序。所描述的程序是在各种节点类型的CSF上可用的协议程序。在各章节的标题和正文中指示了这些程序对不同节点类型的具体适用性。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则该程序是通用的。
术语“网关SN”用来指在其它地方被称为GSN的节点类型。术语“中间SN”用来指在其它地方被成为TSN的节点类型。另外这个术语有时也包含GSN。一般情况下,用于中间SN的特定程序也适用于网关SN,除非给出了特定网关SN程序。相应的术语也适用于CMN。
本文包含以下的章节:
第5章定义建立BICC呼叫所要求的最小程序集合。第6章定义在呼叫建立期间可以使用的其它程序。第7章定义当不能按请求建立呼叫时所使用的程序。第8章定义在呼叫建立之后及呼叫释放开始之前使用的程序。第9章定义用于呼叫释放的程序。YD/T 1193.3—2002
第10章定义不和任何单个呼叫具体相关的程序,或由于低层信令网络的特性而需要的程序。第11章定义处理异常情况的程序。4.2消息、参数和信息单元
在以下章节中所提到的BICC信令信息(消息和参数)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规范》的第2部分和第3部分中描述。另外BICC信令实体使用经APM(Q.765)应用程序传送的信息单元。这些信息单元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规范》的第4部分中定义。4.3应用传送机制的使用
4.3.1介绍
本章描述BICC如何使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规范》的第4部分中定义的传送机制。BICC程序要求在对等的BICC信令实体(CSF)之间传递信息。承载偶联传送(BAT)、APM用户ASE用于为该消息提供传送机制。本规范和BATASE之间的接口由以下的原语单元提供。表1BAT原语接口
原语名称
BICC_Data
BICC_Error
注:原语从BAT流向BICC(经SACF):原语从BICC流向BAT(经SACF):类型
指示/请求
方向 (注)
BICC_Data原语用于在对等的BICC实体之间传送BICC特定信息单元。如果在BAT级存在问题BICC_Error原语将差错报告给BICC。BICC_Error原语及不能识别的信息单元的处理在11.4节中描述。4.3.2应用传送指导指示语
应在BICC_Data请求原语中发送应用传送指导指示语(ATI),以便给出对差错情况的正确处理,例如,如果在接收节点上未标识BAT上下文应如下设置ATII:
比特A:释放呼叫指示语
1释放呼叫
比特B:发送通知指示语
0不发送通知
4.3.3寻址信息的处理
应该使用隐含寻址(参见Q.765)。4.3.4CMN上的BATASE
根据CMN的角色,在这个节点上可以配置BATASE。如果该CMN支持BATASE,因为使用了隐含的APM寻址机制,该CMN将被看作被寻址的节点。在CMN节点上的应用程序可以不加改变地继续传递该信息。
YD/T1193.3-2002
4.4承载控制隧道
承载控制隧道机制利用BICC消息中封装机制,从一个SN上的BCF向相邻SN上的BCF传送承载控制PDU。
4.4.1承载控制隧道程序
如果和IAM消息或第一个后向APM消息相关的BICC_Data原语中包含被置为“使用隧道”的承载控制隧道信息单元,承载控制隧道可用于呼叫。从BCF收到承载控制PDU的CSF应将它封装到BICCData请求原语中的承载控制信息传递信息单元中。
发送BICC_Data请求原语:
1)作为在本规范中其它地方规定的CSF程序的一部分,例如,承载建立程序(5.4,5.5),或:2)独立的于其它特定CSF程序—一按要求由BCF程序确定。通过BICC信令从CSF向CSF传送承载控制信息传递信息单元。在接收该BICC信令的CSF上,BICC_Data指示原语中的承载控制信息传递信息单元中的承载控制PDU被传送到BCF。用于接收、处理和产生这些PDU的程序由BCF来负责。CSF程序不检查承载控制信息传递信息单元的内容。
这个机制可以用在承载建立程序期间(参见5.4和5.5)以及呼叫中的任何其它时间,直到发送/接收REL消息。
5成功的基本呼叫建立
5.1介绍
本章描述的是用于基本呼叫建立的CSF程序的最小子集。在基本呼叫建立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其它程序——这在以下的章节中描述。
对每种SN/CMN类型都描述了CSF程序,并且给出了在SN上支持承载连接建立的公共程序集合。包括用于承载处理的几个任选项一一通常:a)为每个呼叫的建立和释放进行承载连接的建立和释放。在前向启动承载建立。b)为每个呼叫的建立和释放的承载连接的建立和释放。在后向启动承载建立。c)在呼叫结束时并不释放承载连接而是保持,并且在后续的呼叫中可以再次使用该承载连接。(空闲承载的重新使用是一个网络选项,参见附录B)。5.2前向地址信号—一成组操作
5.2.1在发端SN上所需的动作
5.2.1.1出局选择
当发端SN上的CSF收到来自主叫用户的完成选择信息,且确定该呼叫要选路到另一个CSF,则启动出局信令程序(5.2.1.2)。(此时可能会选择一个BIWF-——取决于入局接入类型的特性,BIWF也可能预先确定)。
路由的选择将根据被叫用户的号码、所要求的连接类型和所要求的网络信令能力进行。这个选择过程可以在CSF_上执行或者利用远端数据库的帮助执行。所允许的连接类型如下:
语音;
3.1kHz音频:
64kbit/s不受限:
64kbit/s不受限优选;
2×64kbit/s不受限;
384kbit/s不受限;
1536kbit/s不受限:
1920kbit/s不受限:
N× 64 kbit/s 不受限(N=2~~30)。所允许的网络信令能力如下:
BICC优选;
需要BICC;
不需要BICC(任何信令系统)。5.2.1.2出局信令程序
5.2.1.2.1初始地址消息
YD/T 1193.3-2002
选择一个空闲的CIC值并且调用出局承载建立程序(5.4)来发送IAM消息和执行到下个SN的承载建立。IAM将按如下所述包含呼叫控制信息:a)由CSF用来确定呼叫路由的信息将会包含在IAM消息中,(如被叫用户号码、传输媒介要求和前向呼叫指示语参数),以便在中间CSF上能够正确地进行选路。b)被叫用户号码参数
地址信息可以是用户号码或相关的管理所需的国内(有效)号码。c)传输媒介要求参数
从接入接口收到的信息将被用于设置传输媒介要求参数的值,参见相关的互通规范,如Q.1912.2。d)前向呼叫指示语参数
CSF将设置前向呼叫指示语参数字段来指示:1)“没有端到端的方法可用”;2)“没有遇到互通”;
3)“自始至终使用BICC”;
4)所要求的网络信令能力(BICC优选指示语)。BICC优选指示语根据所请求的承载业务、电信业务和补充业务来设置。精确的设置取决于业务要求的环境并且可能因个别的情况而不同。原则上,如果业务要求请求BICC是必须的,则此指示语将被设为“请求的”,如果要求的业务是任选但优选BICC,则此指示语将被设为“优选的”,其它情况则被设为“不要求”。BICC优选指示语被设为何值,将根据IAM消息中一个或多个参数所要求的最严格的条件来确定。也可参见相关的互通规范,如Q.1912.2。e)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
1)卫星指示语将根据所选择的出局网络连接的特性进行适当的设置;2)如果入局承载已经建立,导通指示语将被设为“不期望导通检验”或者如果入局承载还未建立,导通指示语将被设为“期望导通检验”(参见相关的互通规范);3)回声控制指示语根据回声控制程序进行设置,见6.4。CSF将根据5.4的要求包含BATASE数据。f)
g)CSF也可能包含6章中特定的程序或相关的互通规范,如Q.1912.2,所要求的其它参数。IAM也可能被简单分段,参见10.2。5.2.1.2.2承载通道的内部直通连接当出局承载建立过程(5.4)成功完成时,承载通道的内部直通连接将在发端SN的后向上完成。(对于语音或3.1kHz音频呼叫,在双向上实现承载通道的连接也可以接受。)另外,如果出局承载建立过程执行“前向上每个呼叫承载建立”,并且连接类型为“不要求通知”,当出局承载建立过程已经发送了承载建立请求时,承载通道应在后向上进行连接。(对于语音或3.1kHz音频5
YD/T1193.3—2002
呼叫,在双向上完成承载通道的连接也可以接受。)当收到CON或ANM消息时即在前向上完成了内部承载通道。注:例外情况,当入局承载也变得可用时,后向上内部承载通道的连接将完成。(这取决于入局接入类型的特性。)5.2.1.2.3网络保护定时器
当CSF发送IAM消息后,启动等待地址全定时器(T7)。如果定时器T7超时,则释放呼叫并向主叫用户回送一个指示。
5.2.2中间SN所要求的动作
本节描述的是中间SN上的CSF要完成的动作。5.2.2.1公共程序
5.2.2.1.1入局信令程序和出局选择在中间SN上的CSF收到IAM时,应分析被叫用户号码和其它的选路信息(参见5.2.1.1)以便确定呼叫的路由。
如果CSF使用传输媒介要求参数中规定的连接类型可以对呼叫进行选路,则可能会选择个BIWF并且启动出局信令程序(5.2.2.1.2)。此时选择的BIWF或以后在建立程序中选择的BIWF,应该能够支持动作指示语指定的承载建立方向,并且能够支持收到的和IAM相关的包含在BICC_data指示原语中的BNC特性,并且如果要求应该能够支持承载控制隧道。当选定BIWF以后将启动入局承载建立程序(5.5)。5.2.2.1.2出局信令程序
5.2.2.1.2.1初始地址消息
选择一个空闲的CIC,并且调用出局承载建立程序(5.4)而发送IAM消息,以便执行到下一个CSF的承载建立。
当构建IAM消息时,CSF可能会修改从前一个CSF收到的信令消息:a)如果选择的出局网络连接特性指示使用了卫星链路,则在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增加卫星指示语。否则,连接性质指示语将不加改变地继续传递。b)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的导通指示语应设置为指示“期望COT”。)第6章中的信令程序可能修改某些参数。d)BATASE数据不必透明传送。
其它的信令消息如:接入传送参数、用户业务信息等是透明传送的。第6章中的信令程序可能增加某些参数。IAM可能会被简单分段:参见10.2。5.2.2.1.2.2承载通道的内部直通连接当下述的两个条件都满足时,应在双向上进行内部承载通道的连接:·入局承载建立程序已经成功地完成,且;*出局承载建立程序已经成功完成。另外,如果出局承载建立程序执行“前向上每个呼叫承载建立”,并且连接类型为“不要求通知”,则当下面所述的两个条件都满足时,应在双向上进行承载通道的连接:入局承载建立程序已经成功完成,且;出局建立程序已经发送了承载建立请求。5.2.2.2中间SN上的动作要求
同5.2.2.1节所述。
5.2.3中间CMN上的动作要求
本节描述的是在中间 CMN上采取的 CSF动作。5.2.3.1公共程序
5.2.3.1.1入局信令程序和出局选择YD/T1193.3—2002
中间CMN上的CSF收到IAM时,应分析被叫用户号码和其它的选路信息(参见5.2.1.1),以便确定呼叫的路由。
如果CSF使用传输媒介要求参数中规定的连接类型可以对呼叫进行选路,则启动出局信令程序(5.2.3.1.2)。
5.2.3.1.2出局信令程序
5.2.3.1.2.1初始地址消息
选择一个空闲的CIC值,并且向下一个CSF发送IAM消息。当构建IAM时,CSF可能会修改从前一个CSF收到的信令消息。除以下描述的特殊情况外,同5.2.2.1.2.1节中的描述。
a)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的卫星指示语应不加改变地传递。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的导通指示语应不加改变地传递。b)
5.2.3.2中间CMN上的动作要求
同5.2.3.1节。
5.2.4出局网关SN上的动作要求
本节描述的是在出局网关SN上采取的CSF动作。5.2.4.1公共程序
5.2.4.1.1入局信令程序和出局选择出局网关SN上的CSF收到IAM消息时,应分析被叫用户号码和其它的选路信息(参见5.2.1.1),以便确定呼叫的路由。
CSF可以使用传输媒介要求参数中规定的连接类型对呼叫进行选路。如果CSF不能确信从前一个网络收到的传输媒介要求值反映了信息传递量的最小值,则可以根据用户业务信息参数(如果可用)中的信息传递能力和信息传递速率字段中的内容修改传输媒介要求的值。如果CSF可以对呼叫进行选路,则可以选择某个BIWF并且启动出局信令过程(5.2.4.1.2)。此时选择的BIWF或后来在建立程序中选择的BIWF应能够支持由动作指示语指定的承载建立方向,应支持收到的和此IAM消息相关的包含在BICC_data指示原语中的BNC特性,并且如果要求,应能够支持承载控制隧道。当选定BIWF时,启动入局承载建立程序(5.5)。5.2.4.1.2出局信令程序
5.2.4.1.2.1初始地址消息
选择一个空闲的CIC值,并且调用出局承载建立程序(5.4)以便发送IAM消息和执行到下一个CSF的承载建立。
当构造IAM消息时,CSF可以修改从前一个CSF收到的信令消息:a)被叫用户号码中的最高有效数字可以被修改或省略。b)如果出局网关SN属于使用μ一律PCM编码的网络,且传输媒介要求参数指示“语音”或“3.1kHz音频”,则必须检查用户业务信息参数中的用户信息层1协议识别字段,如果用户信息层1协议标识字段指示“推荐G.711u-律”,必须将此值转换成为“推荐G.711A一律”并且必须激活μ一律到A一律的转换器。
c)如果作为出局选择程序(5.2.4.1.1)的结果给出了新的连接类型,则传输媒介要求参数应修改为新的连接类型。
d)如果所选择的出局网络连接特性指示使用了卫星链路,则在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增加卫星指示语。否则,连接性质指示语将不加修改地传递。e)连接性质指示语参数中的导通指示语应被置为指示“期望COT”。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通信行业标准(YD)标准计划
- YD/T1770-2008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 YD/T1765-2008 通信安全防护名词术语
- YD/T1790-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应用层接口技术要求
- YD/T1533.2-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2部分:多媒体消息业务接口
- YD/T1460.4-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4部分:微型光缆
- YD/T1460.5-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5部分:高性能光纤单元
- YD/T1785-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 YD/T1793-2008 2GHz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网元管理系统(EMS)功能
- 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 YD/T1533.1-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1部分: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设备
- YD/T1488-2006 400/1800MHz SCDMA 无线接入系统:频率间隔为 500kHz 的系统测试方法
- YD/T1368.2-2008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法 第2部分网络兼容性测试
- YD/T1787-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指南技术要求
- YD/T1791-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交互应用技术要求
- YDB006-2007 下一代网络(NGN)中 PSTN/ISDN 仿真业务技术要求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