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方标准(DB) >>
- DB/T 7-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

【地方标准(DB)】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2 01:54:28
- DB/T7-2003
- 现行
标准号:
DB/T 7-2003
标准名称: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
标准类别:
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3-11-03 -
实施日期:
2004-05-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3.38 MB

部分标准内容:
ICS 91.120.25
备案号:12688-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DB/T7—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tationgravity observatoty
本电子版不作为法定技术文件
请以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地震标准
2003-11-03发布
中国地震局发布
2004-05-01实施
规范性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观测场地勘选
仪器墩
观测室
设备配置
资料管理与归档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 F
参考文献
(资料性附录)仪器墩设计示意图目
(资料性附录)洞体型仪器室设计示意图(资料性附录)地下室型仪器室设计示意图资料性附录)地表型仪器室设计示意图次
(资料性附录)重力仪器室人工控温系统电路图(资料性附录)交流电接地
地震标准
DB/T 7 2003
DB/T 7 - 2003
本标准是《地囊台站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中的第四项标准,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测震台站
地磁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囊台站建设规范
地电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需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225)海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津市地震局。本标雅主要起草人:李辉、王晓权、张建新、邢灿飞、喻节林、孙少安地震标准
李家明,
1范围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
DB/T 7 — 2003
本标准规定了重力台站建设中的观测场地勘选、仪器墩与观测室建设、设备配置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相关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力台站的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义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木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2897 —1991 国家—
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8207.1一2000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3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1
gravity
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作用在地球表面任一质点的重力(名)是引力(F)和惯性离心力(P)的合力3.2
力加地囊标准
重力仪:
gravimeter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gradientbeltof Bouguergravityanomaly平均布格重力异常(正异常或负异常)绝对值不小于10×10-5ms-2的地质区域,3.4
观测场地the site of observation用于重力观测的仪器室的场地。4观测场地勘选
4.1观测场地类型
重力观测场地可按下列三种类型的顺序优选:a)洞体型,进深不小于20m、岩土覆盖厚度不小于20m的山洞:b)地下室型,顶部岩上覆盖厚度不小于3m;c)地表型,顶部无岩土覆盖。
4.2观测场地工作条件
观测场地应选择在具备电力、通信、交通等工作条件的地方。4.3地质构造条件
4.3.1观测场地应在下述地质构造范围踏勘选定:a)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
b)具有发震构造特征的地质活动断层(含隐伏活动断层)附近。DB/T 7 — 2003
4.3.2观测场地不应选在破碎带上。4.4观测场地岩土类型
4.4.1观测场地按优先顺序可分为基岩场地和粘性土场地两种类型。4.4.2基岩场地可按优先顺疗分为结晶岩类(如花岗岩等)、细粒沉积岩类(如灰岩等):选择作为观测场地的基岩场地宜具备下列条件:a)岩层倾角不大于40%;
b)岩体完整;
c)岩性均勾致密。
基岩场地不宜选择在孔隙度大、吸水率高、松散破碎的砂岩、砾岩、砂页兴以及砂质岩等岩4.4.3
体上。
粘性士场地应选择在无明显垂向位移与破裂的密实粘土地段。4.4.4
4.4.5粘性土场地不应选择在含有淤泥质+层、膨胀土或湿陷性」:地段。4.5地形地貌
4.5.1洞体型场地宜选择在下列地段:a)有植被或粘土覆盖的山体,项部地形平缓、对森
b)洞口宜位于下陡上缓的山坡下部,c)高于最高洪水水位和地下水最高水位面处。4.5.2洞体型场地不宜选择在下列地段:a)风门、山洪汇流处,
b)移动沙丘、滑坡体、陷体等附近。4.5.3地下室型和地表型场地宜选择在下列地段:a)地形平缓、对称;
b)高于最高地下水水位面处。
4.5.4地下室型和地表型场地不宜选择在风口或山脊处。地震标准
4.6环境要求
4.6.1观测场地应避开各种干扰源和雷击区4.6.2观测场地距干扰源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干扰源距重力台站的最小距离(以重力仪仪器墩中心为起算点)于扰源
干扰或影响因素类型
飞机场、铁路编组站
铁路、冲压、粉碎作业场地
主干公路、搅举机、重型车辆
大水库、大湖泊、大河流、深层抽水注水区大型建筑、仓库、工厂等载荷变化区采石,采矿等人工爆破
海潮、海啸
4.7勘选的步骤与方法
最小距离
单位:公里(km)
仪器墩建丁粘性土层时
距海岸的距离
4.7.1收集场地区域地震地质图、布格重力异常图、地形图、交通、水文、气象、供电等资料。4.7.2了解场地地区未来20年内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2
4.7.3根据观测场地期选要求初步选定2个以上备选场地。DB/T 7 — 2003
4.7.4对备选场地实施野外踏勘,实地了解场地各种条件,结合室内设计确定展住场地。5仪器墩
5.1仪器墩规格
5.1.1仪器墩长1.0m~1.8m,宽1.0m。5.1.2仪器墩宜高出仪器室地面0.3m。5.1.3仪器墩墩面的平整度优于3mm5.2仪器墩设计建造(参见附录A)5.2.1基岩场地的仪器墩,应直接建在基岩上,且与基兴连成整体。若基岩出露完整,可直接利用基岩作墩,但应将基岩打磨平整;基岩面较深时,应在开掘出的基岩上浇筑混凝土墩面。5.2.3粘性土场地的仪器墩来用混凝士浇筑,其整体高度应在2m~2.3m范围内。5.2.3仪器墩上应设置水准点、重力点和指北标志,水准点、指北标志可设置于仪器墩表面的任意一角上,重力点标志成设置于仪器墩面中心处。5.2.4采用混凝十制作仪器墩时,应按GB12897一1991附录A6.2之表A4配料,按附录A6.3之a、b和e项制作。
5.2.5在拟建仪器墩的地点,应先通过钻探或人工开挖选择符合仪器墩岩土结构要求的点位建设仪器墩,再根据仪器墩的位置开挖仪器室地基。不可用爆破方式建造仪器嫩及开挖仪器室地基。5.2.6基岩基础的仪器墩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50mm深度不小于300mm的隔振精。粘性上层基础隔振槽应用细砂充填,并用沥
的仪器墩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50mm、深度不小于1000mm的隔振槽。青覆盖。
6观测室
6.1 观测室组成
地震标准
观测室由仪器室、记录室和辅助设施组成6.2观测室布局
6.2.1重力仪与记录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距离不宜超过20m;超过20m时,应在重力仪信号输出端加装有源信号放大器。
6.2.2以洞体作仪器室时的观测室布局:a)宜采用开凿的专用山洞,并由引洞和仪器室两部分组成:b)洞体的坑道宜建成“L”形,仪器室与洞口之间应设置3道及3道以上船舱式密封门;c)洞体底面应内高外低,坡度可在1:500~1:200之闻选择;d)洞壁两侧地面下成设排水暗沟;e)记录室宜建在洞体内,面积不能满足时,可建在洞外。6.2.3以地下室型或地表型建筑作仪器室时,记录室不宜直接建在仪器室上部,不能满足时,可来用平顶式建筑,净高不宜超过3.2m。6.3仪器室
6.3.1仪器室的内部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仪器室温度应在5%~40℃之间设定;b)日温差应小于0.1℃,年温差应小丁1℃;c)相对湿度不应大于90%。
6.3.2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a)洞体型仪器室,宜建造高2.6m、宽2.8m,上部为半圆形、下部为平整地面的拱形洞室(参见3
DB/T 7 — 2003
附录 B);
b)地下室型仪器室结构应为四周均有走廊式间隔的房中房,四壁的墙壁厚度不应小于0.24m,其内部的四壁和顶部应充填隔热防火材料,不应设置窗户,并应在仪器室和走廊式通道间设置3道及3道以上船舱式密封门;仪器室四周(走廊式通道)地面下应设排水暗沟(参见附录C):e)地表型仪器室,除无覆盖层外,结构要求与地下宰型仪器室相同(参见附录D);d)仪器室宽度应大于2.8m,使用面积不应小丁9m、不宣大于15m2。6.3.3温度、湿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下室型、地表型仪器室应加装恒温控制系统(参见附录E),恒温控制点应高于仪器室常温最高温度1℃~2℃;但不应使用空调器。b)防潮,不应使用湿机。
6.4记录室
记录室按下列要求建设:
a)使用面积不宜小于20m;
h)室温应保持在10℃~30℃,相对混度应小于80%!c)避免直接对外开门;
d)屋面、地面和墙体应做防潮和防水处理e)记录和校准等电子设备不得受阳光直射:)室内应有防尘措施。
6.5辅助设施
辅助设施包括供电、接地与防雷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a)具备220V20V电源,并配置UPS电源、蓄电池:b)市电、信号线分开走线,并分设线盒;c)加温电源距重力仪器主体的距高小于10m;d)重力观测系统所使用的市电电源应设避雷装置;e)交流电接地与设备外壳接地分开,并不得和避雷地线相连,且间距大于5m,接地电阻不火于42;地线电极选用L50mm×50mm角钢(镀锌),连接材料用40mm×3mm镀锌扁钢,与电极焊接后引人仪器室或记录室。在仪器室附近选择潮湿处,按图F.1尺寸呈“目”字形挖500mm深沟,将角钢端切割成尖状,用铁锤打人地下,然后用扁钢焊接,完成后盖土用水浇灌。用焊接的方法将地线与相关仪器连接。交流电接地参见附录F;f)低于36V直流电源的设备接地,除遵照设备说明书的规定外,应在设备与交流电源间采用隔离变压器,将设备的工作电源闭合电路与输人端供电电源闭合电路分离。7设备配置
7.1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2。表2观测设备及其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重力仪
数字化采集系统
记录仪
主要技术指标
分辨率0.1×10ms-*,月漂称率<500.0×10-*m-2数据采样率优于1次/min,采集分辩率优于16位记录幅宽不小于250.0mml
功能与用途
定点连续重力观测
观测数据数字化采集
观测数据模拟记录
7.2校准设备
校准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3。表3
校准设备及其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独文或非独立记录
系统格值校准装置
独立或非独立
调摆装置
7.3辅助设备
主要技术指标
分辨率0.1mV,校推相对中误差≤1×10-次可调幅度不小于150.0×10-*ms*2辅助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4
辅助设备及其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恒温控制系统
数字化温度仪
数字化湿度仪
数字化气压仪
数字电压表
数字钟
数字万用表
空调机
电源供给设备
主要技术指标
恒温控制精度0.01℃
0℃-40℃,
分辨率0.1℃
0℃~40℃,
分辨率0.1℃
分辨率0.1hPa
带时号输出
普标准
四位半
输出功率1000W~3000W(视记录室面积)电源供给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5。表5电源供给设备及其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交流发电机
电源避雷箱
隔离变压器
直流稳压器
蓄电池
真流稳压器
UPS电源
充电器
220 V ± 20 V
单向电源
主要技术指标
12V/120AH(6块)、12V/65AH(3块)24V/1A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1kw(配外接电池)
(0 - 36) V/20A
DB/T 7 2003
功能与用途
放大滤波及记录系统校准
调仪器测程
功能与用途
仪器室恒温控制
测环境温度
测环境湿度
测环境气压
仪器格值校准
时间服务
器日常维护
记录室控温
功能与用途
后备电源
室内仪器避笛
仪器室、记录空稳压与防雷
仪器恒海系统
稳压器及 UPS 配套
仪器工作系统
备用电源
电池充电
DB/T 7—2003
8资料管理与归档
8.1资料归档基本要求
台址勘选和洞空建设完成后,完整的建台资料和相关图件(包括照片及底片)原件归入台站技术档案室保存,并应有复制件交台站所属省、直辖市、自治区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监测管理部门归档。8.2资料归档的介质要求
归档资料及图件应以纸介质和电子介质两种方式提供。8.3归档资料及图件内容
归档资料及图件包括:
a)台站建设计书;
b)台址勘选报告,包含下列内容:任务来源:备选台址地理位置;地震地质(活断层等)、水文地质、地形地貌、被覆与植被、周边交通、气象、可能的十挑源、历史地震和地质灾害等图件、照片和文字描述;勘选过程和主要勘选人员:观测场地综合评价;勘选结论等;c)台站建设土地征用报批文挡
)建筑设计及施工图纸;
c)仪器墩施工过程,特别是开挖至墩基底部未浇灌仪器墩前的施工过程摄像或照片及说明;f建台施工技术文档
)台站竣工验收文档:
h)台站基本信息文档,应包含下列内容经纬度(准确到1\):
仪器墩方位(准确到1°):
海拨高程(准确到1m)
绝对重力值(准确到0.1x10-ms-2地震标准
-洞室年温变化范围和湿度:
以仪器室为中心400m×400m范围内,比例尺为1:1000的地形图;以仪器室为中心10km×10km范围内,比例尺为1:2.5万或1:5万的地形图;以仪器室为中心10km×10km范围内的区城地质图(比例尺为1:10万或1:20力);以仪器室为中心20km×20km范围内的重力布格异常图(比例尺为1:20刃或1:50万);仪器室的大比例尺地质素描图(比例尺为1:100或1:500)仪器室特殊部位,如断裂、岩层风化或夹层等的详细部位、规模、诊水情况均成放大绘制,并附文字说明:
被覆前的洞室、墩基、特殊部位的照片与地质采样标本及其有关说明;竣工后的观测室全貌照片;
记录建设过程的摄像、照片、图件等资料。指北标京
地面标高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仪器墩设计示意图
仪器墩
单位为米(mn)
水准点标态
地需标准
单位为高米(mm)
/隔振槽
混凝土
以完整基岩制作的仪器墩剖面图DB/T 7 — 2003
DB/T 7 — 2003
地面标商
收器墩
单位为米(mm)
混凝士
图A.3在完整基岩上制作的仪器墩剖面图1o0e
地面标商
照振构
鲍震标准
单位为旁米(mm)
图A.4在粘性土层上制作的仪器墩部面图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洞体型仪器室设计示意图
单位为毫求(mm)
混凝士层
地面标商
地震物
b)A-A割面图
a)平面图
洞体型仪器室平面图、剖面图
排水沟槽
DB/T 7 — 200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备案号:12688-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DB/T7—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tationgravity observatoty
本电子版不作为法定技术文件
请以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地震标准
2003-11-03发布
中国地震局发布
2004-05-01实施
规范性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观测场地勘选
仪器墩
观测室
设备配置
资料管理与归档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 F
参考文献
(资料性附录)仪器墩设计示意图目
(资料性附录)洞体型仪器室设计示意图(资料性附录)地下室型仪器室设计示意图资料性附录)地表型仪器室设计示意图次
(资料性附录)重力仪器室人工控温系统电路图(资料性附录)交流电接地
地震标准
DB/T 7 2003
DB/T 7 - 2003
本标准是《地囊台站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中的第四项标准,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测震台站
地磁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囊台站建设规范
地电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需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225)海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津市地震局。本标雅主要起草人:李辉、王晓权、张建新、邢灿飞、喻节林、孙少安地震标准
李家明,
1范围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
DB/T 7 — 2003
本标准规定了重力台站建设中的观测场地勘选、仪器墩与观测室建设、设备配置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相关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力台站的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义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木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2897 —1991 国家—
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8207.1一2000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3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1
gravity
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作用在地球表面任一质点的重力(名)是引力(F)和惯性离心力(P)的合力3.2
力加地囊标准
重力仪:
gravimeter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gradientbeltof Bouguergravityanomaly平均布格重力异常(正异常或负异常)绝对值不小于10×10-5ms-2的地质区域,3.4
观测场地the site of observation用于重力观测的仪器室的场地。4观测场地勘选
4.1观测场地类型
重力观测场地可按下列三种类型的顺序优选:a)洞体型,进深不小于20m、岩土覆盖厚度不小于20m的山洞:b)地下室型,顶部岩上覆盖厚度不小于3m;c)地表型,顶部无岩土覆盖。
4.2观测场地工作条件
观测场地应选择在具备电力、通信、交通等工作条件的地方。4.3地质构造条件
4.3.1观测场地应在下述地质构造范围踏勘选定:a)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
b)具有发震构造特征的地质活动断层(含隐伏活动断层)附近。DB/T 7 — 2003
4.3.2观测场地不应选在破碎带上。4.4观测场地岩土类型
4.4.1观测场地按优先顺序可分为基岩场地和粘性土场地两种类型。4.4.2基岩场地可按优先顺疗分为结晶岩类(如花岗岩等)、细粒沉积岩类(如灰岩等):选择作为观测场地的基岩场地宜具备下列条件:a)岩层倾角不大于40%;
b)岩体完整;
c)岩性均勾致密。
基岩场地不宜选择在孔隙度大、吸水率高、松散破碎的砂岩、砾岩、砂页兴以及砂质岩等岩4.4.3
体上。
粘性士场地应选择在无明显垂向位移与破裂的密实粘土地段。4.4.4
4.4.5粘性土场地不应选择在含有淤泥质+层、膨胀土或湿陷性」:地段。4.5地形地貌
4.5.1洞体型场地宜选择在下列地段:a)有植被或粘土覆盖的山体,项部地形平缓、对森
b)洞口宜位于下陡上缓的山坡下部,c)高于最高洪水水位和地下水最高水位面处。4.5.2洞体型场地不宜选择在下列地段:a)风门、山洪汇流处,
b)移动沙丘、滑坡体、陷体等附近。4.5.3地下室型和地表型场地宜选择在下列地段:a)地形平缓、对称;
b)高于最高地下水水位面处。
4.5.4地下室型和地表型场地不宜选择在风口或山脊处。地震标准
4.6环境要求
4.6.1观测场地应避开各种干扰源和雷击区4.6.2观测场地距干扰源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干扰源距重力台站的最小距离(以重力仪仪器墩中心为起算点)于扰源
干扰或影响因素类型
飞机场、铁路编组站
铁路、冲压、粉碎作业场地
主干公路、搅举机、重型车辆
大水库、大湖泊、大河流、深层抽水注水区大型建筑、仓库、工厂等载荷变化区采石,采矿等人工爆破
海潮、海啸
4.7勘选的步骤与方法
最小距离
单位:公里(km)
仪器墩建丁粘性土层时
距海岸的距离
4.7.1收集场地区域地震地质图、布格重力异常图、地形图、交通、水文、气象、供电等资料。4.7.2了解场地地区未来20年内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2
4.7.3根据观测场地期选要求初步选定2个以上备选场地。DB/T 7 — 2003
4.7.4对备选场地实施野外踏勘,实地了解场地各种条件,结合室内设计确定展住场地。5仪器墩
5.1仪器墩规格
5.1.1仪器墩长1.0m~1.8m,宽1.0m。5.1.2仪器墩宜高出仪器室地面0.3m。5.1.3仪器墩墩面的平整度优于3mm5.2仪器墩设计建造(参见附录A)5.2.1基岩场地的仪器墩,应直接建在基岩上,且与基兴连成整体。若基岩出露完整,可直接利用基岩作墩,但应将基岩打磨平整;基岩面较深时,应在开掘出的基岩上浇筑混凝土墩面。5.2.3粘性土场地的仪器墩来用混凝士浇筑,其整体高度应在2m~2.3m范围内。5.2.3仪器墩上应设置水准点、重力点和指北标志,水准点、指北标志可设置于仪器墩表面的任意一角上,重力点标志成设置于仪器墩面中心处。5.2.4采用混凝十制作仪器墩时,应按GB12897一1991附录A6.2之表A4配料,按附录A6.3之a、b和e项制作。
5.2.5在拟建仪器墩的地点,应先通过钻探或人工开挖选择符合仪器墩岩土结构要求的点位建设仪器墩,再根据仪器墩的位置开挖仪器室地基。不可用爆破方式建造仪器嫩及开挖仪器室地基。5.2.6基岩基础的仪器墩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50mm深度不小于300mm的隔振精。粘性上层基础隔振槽应用细砂充填,并用沥
的仪器墩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50mm、深度不小于1000mm的隔振槽。青覆盖。
6观测室
6.1 观测室组成
地震标准
观测室由仪器室、记录室和辅助设施组成6.2观测室布局
6.2.1重力仪与记录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距离不宜超过20m;超过20m时,应在重力仪信号输出端加装有源信号放大器。
6.2.2以洞体作仪器室时的观测室布局:a)宜采用开凿的专用山洞,并由引洞和仪器室两部分组成:b)洞体的坑道宜建成“L”形,仪器室与洞口之间应设置3道及3道以上船舱式密封门;c)洞体底面应内高外低,坡度可在1:500~1:200之闻选择;d)洞壁两侧地面下成设排水暗沟;e)记录室宜建在洞体内,面积不能满足时,可建在洞外。6.2.3以地下室型或地表型建筑作仪器室时,记录室不宜直接建在仪器室上部,不能满足时,可来用平顶式建筑,净高不宜超过3.2m。6.3仪器室
6.3.1仪器室的内部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仪器室温度应在5%~40℃之间设定;b)日温差应小于0.1℃,年温差应小丁1℃;c)相对湿度不应大于90%。
6.3.2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a)洞体型仪器室,宜建造高2.6m、宽2.8m,上部为半圆形、下部为平整地面的拱形洞室(参见3
DB/T 7 — 2003
附录 B);
b)地下室型仪器室结构应为四周均有走廊式间隔的房中房,四壁的墙壁厚度不应小于0.24m,其内部的四壁和顶部应充填隔热防火材料,不应设置窗户,并应在仪器室和走廊式通道间设置3道及3道以上船舱式密封门;仪器室四周(走廊式通道)地面下应设排水暗沟(参见附录C):e)地表型仪器室,除无覆盖层外,结构要求与地下宰型仪器室相同(参见附录D);d)仪器室宽度应大于2.8m,使用面积不应小丁9m、不宣大于15m2。6.3.3温度、湿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下室型、地表型仪器室应加装恒温控制系统(参见附录E),恒温控制点应高于仪器室常温最高温度1℃~2℃;但不应使用空调器。b)防潮,不应使用湿机。
6.4记录室
记录室按下列要求建设:
a)使用面积不宜小于20m;
h)室温应保持在10℃~30℃,相对混度应小于80%!c)避免直接对外开门;
d)屋面、地面和墙体应做防潮和防水处理e)记录和校准等电子设备不得受阳光直射:)室内应有防尘措施。
6.5辅助设施
辅助设施包括供电、接地与防雷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a)具备220V20V电源,并配置UPS电源、蓄电池:b)市电、信号线分开走线,并分设线盒;c)加温电源距重力仪器主体的距高小于10m;d)重力观测系统所使用的市电电源应设避雷装置;e)交流电接地与设备外壳接地分开,并不得和避雷地线相连,且间距大于5m,接地电阻不火于42;地线电极选用L50mm×50mm角钢(镀锌),连接材料用40mm×3mm镀锌扁钢,与电极焊接后引人仪器室或记录室。在仪器室附近选择潮湿处,按图F.1尺寸呈“目”字形挖500mm深沟,将角钢端切割成尖状,用铁锤打人地下,然后用扁钢焊接,完成后盖土用水浇灌。用焊接的方法将地线与相关仪器连接。交流电接地参见附录F;f)低于36V直流电源的设备接地,除遵照设备说明书的规定外,应在设备与交流电源间采用隔离变压器,将设备的工作电源闭合电路与输人端供电电源闭合电路分离。7设备配置
7.1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2。表2观测设备及其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重力仪
数字化采集系统
记录仪
主要技术指标
分辨率0.1×10ms-*,月漂称率<500.0×10-*m-2数据采样率优于1次/min,采集分辩率优于16位记录幅宽不小于250.0mml
功能与用途
定点连续重力观测
观测数据数字化采集
观测数据模拟记录
7.2校准设备
校准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3。表3
校准设备及其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独文或非独立记录
系统格值校准装置
独立或非独立
调摆装置
7.3辅助设备
主要技术指标
分辨率0.1mV,校推相对中误差≤1×10-次可调幅度不小于150.0×10-*ms*2辅助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4
辅助设备及其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恒温控制系统
数字化温度仪
数字化湿度仪
数字化气压仪
数字电压表
数字钟
数字万用表
空调机
电源供给设备
主要技术指标
恒温控制精度0.01℃
0℃-40℃,
分辨率0.1℃
0℃~40℃,
分辨率0.1℃
分辨率0.1hPa
带时号输出
普标准
四位半
输出功率1000W~3000W(视记录室面积)电源供给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5。表5电源供给设备及其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交流发电机
电源避雷箱
隔离变压器
直流稳压器
蓄电池
真流稳压器
UPS电源
充电器
220 V ± 20 V
单向电源
主要技术指标
12V/120AH(6块)、12V/65AH(3块)24V/1A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1kw(配外接电池)
(0 - 36) V/20A
DB/T 7 2003
功能与用途
放大滤波及记录系统校准
调仪器测程
功能与用途
仪器室恒温控制
测环境温度
测环境湿度
测环境气压
仪器格值校准
时间服务
器日常维护
记录室控温
功能与用途
后备电源
室内仪器避笛
仪器室、记录空稳压与防雷
仪器恒海系统
稳压器及 UPS 配套
仪器工作系统
备用电源
电池充电
DB/T 7—2003
8资料管理与归档
8.1资料归档基本要求
台址勘选和洞空建设完成后,完整的建台资料和相关图件(包括照片及底片)原件归入台站技术档案室保存,并应有复制件交台站所属省、直辖市、自治区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监测管理部门归档。8.2资料归档的介质要求
归档资料及图件应以纸介质和电子介质两种方式提供。8.3归档资料及图件内容
归档资料及图件包括:
a)台站建设计书;
b)台址勘选报告,包含下列内容:任务来源:备选台址地理位置;地震地质(活断层等)、水文地质、地形地貌、被覆与植被、周边交通、气象、可能的十挑源、历史地震和地质灾害等图件、照片和文字描述;勘选过程和主要勘选人员:观测场地综合评价;勘选结论等;c)台站建设土地征用报批文挡
)建筑设计及施工图纸;
c)仪器墩施工过程,特别是开挖至墩基底部未浇灌仪器墩前的施工过程摄像或照片及说明;f建台施工技术文档
)台站竣工验收文档:
h)台站基本信息文档,应包含下列内容经纬度(准确到1\):
仪器墩方位(准确到1°):
海拨高程(准确到1m)
绝对重力值(准确到0.1x10-ms-2地震标准
-洞室年温变化范围和湿度:
以仪器室为中心400m×400m范围内,比例尺为1:1000的地形图;以仪器室为中心10km×10km范围内,比例尺为1:2.5万或1:5万的地形图;以仪器室为中心10km×10km范围内的区城地质图(比例尺为1:10万或1:20力);以仪器室为中心20km×20km范围内的重力布格异常图(比例尺为1:20刃或1:50万);仪器室的大比例尺地质素描图(比例尺为1:100或1:500)仪器室特殊部位,如断裂、岩层风化或夹层等的详细部位、规模、诊水情况均成放大绘制,并附文字说明:
被覆前的洞室、墩基、特殊部位的照片与地质采样标本及其有关说明;竣工后的观测室全貌照片;
记录建设过程的摄像、照片、图件等资料。指北标京
地面标高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仪器墩设计示意图
仪器墩
单位为米(mn)
水准点标态
地需标准
单位为高米(mm)
/隔振槽
混凝土
以完整基岩制作的仪器墩剖面图DB/T 7 — 2003
DB/T 7 — 2003
地面标商
收器墩
单位为米(mm)
混凝士
图A.3在完整基岩上制作的仪器墩剖面图1o0e
地面标商
照振构
鲍震标准
单位为旁米(mm)
图A.4在粘性土层上制作的仪器墩部面图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洞体型仪器室设计示意图
单位为毫求(mm)
混凝士层
地面标商
地震物
b)A-A割面图
a)平面图
洞体型仪器室平面图、剖面图
排水沟槽
DB/T 7 — 200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地方标准(DB)标准计划
- DB37/T3469.2-2018 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规范 第2部分:生产垃圾
- DB36/1101.2-2019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2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 DB33/T2252-2020 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规范
- DB33/T2251-2020 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
- DB31/379-2015 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
- DB53/T277.2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28部分:烟叶质量追踪
- DB33/T2249.1-2020 农村信用建设规范 第1部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
- DB33/T2091-2018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 GB/T15144-2020 IEC 60929 :2015 管形荧光灯用交流和/或直流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
- DB53/T277.1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18部分:植烟土壤取样方法
- DB62/T1742-2008 庆阳市油松种实害虫综合防治规程
- DB62/T1743-2008 庆阳市欧美杨(107号、108号)育苗栽培技术规范
- DB65/T2938-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出菇菌袋废料处理技术规程
- DBl2/T040-2007 天津市科学技术档案整理规则
- DB65/T2927-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原生态产地环境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