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件详情:2025年4月14日集体诉讼起始
2025年4月14日,美国纽约南区法院迎来了一宗备受关注的加密资产安全案件——13名原告代表大批用户,对知名加密钱包服务商 Phantom 提起集体诉讼。原告方指控 Phantom 浏览器钱包在设计和技术层面存在显著缺陷:其用户私钥被存储于未加密的本地内存(RAM)中,攻击者有机会通过浏览器进程或恶意注入脚本,从内存中截取私钥,从而控制用户资产。
据原告诉称,正是这一严重漏洞让黑客得以侵入并盗取了用户持有的 Wiener Doge meme 币,涉案金额约为 50 万美元。原告不仅要求 Phantom 对这一重大安全漏洞负责,还主张总赔偿额达 310 万美元,涵盖个人损失、法律费用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等。这起诉讼引发了业界高度警惕,也引发用户对非托管钱包安全性的进一步担忧。
随着案件的推进,更多细节也被陆续披露。原告诉称,Phantom 明知存在浏览器内存不安全的技术风险,但未及时修补、缺乏警告机制,甚至在事后也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受影响用户。这些事实成为集体诉讼请求中的核心证据,也成为法院审理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要焦点。

Phantom 的官方回应与立场
Phantom 团队迅速对此次诉讼做出回应,强调其始终秉承“非托管”理念,即用户私钥由用户个人掌控,Phantom 并不保存、也无法访问任何用户的私钥。该公司认为指控“毫无根据”,并表示有关私钥暴露的说法存在误解。
在官方声明中,Phantom 提出,浏览器钱包与设备环境息息相关,当用户设备被植入恶意软件、浏览器拓展程序或遭遇实际攻击时,私钥泄露风险确实可能发生,但这种风险本质上是设备或环境问题,与 Phantom 自身设计并非直接相关。Phantom 还指出,他们一直在不断更新安全机制,强化对敏感数据缓存方式的防护设计,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
然而,在面对集体诉讼时,Phantom 表示会依法捍卫自身权益。他们强调,许多加密钱包厂商也面临类似技术挑战,并呼吁行业对安全事故形成统一标准。但与此同时,对用户而言,这次事件无疑敲响了警钟:在非托管模式下,选择安全可靠、持续改进的产品显得更为关键。

OKX 联名被牵扯:链上交互漏洞惹争议
随着诉讼的发酵,部分媒体报道称 OKX 也成为了被告之一,因为涉案 Wiener Doge meme 币正是在 OKX 平台上首次转出并创建,其与 Phantom 的互动被指存在设计弱点。虽然 OKX 并未直接储存用户私钥,但在链上交互中的多次签名调用及 API 接口验证环节被质疑存在漏洞,导致平台间合作引发的链环节漏洞,可能链式放大对用户资产的风险。
截至目前,OKX 官方尚未像 Phantom 一样发表公开声明,但知情人士透露,平台方面正在内部展开技术评估,检视签名请求、交易验证流程中的潜在安全风险,寻找漏洞与防范机制。是否会被正式列入诉讼名单尚未有定论,但坊间对此高度关注。部分用户担忧,一旦 OKX 被一起起诉,势必将牵动整个区块链生态链上平台的防御机制。
这一事件也揭示一个深层次问题:如今许多加密资产交互场景,需要不同产品、链上服务、中心化平台共同承担签名、验证及交易执行等流程。如果其中任一环节设计存在缺陷,就可能导致整个链条的系统性安全风险。因此,对区块链服务方来说,建立规范的“安全接口”规范与链上交互标准,已成为重中之重。

安全启示:提升私钥与设备防护意识
此次事件虽然以 Phantom 为中心,但对所有加密钱包用户和生态系统参与者而言,其背后传递的信息却值得深入反思。以下是本次事件带来的重要安全启示:
首先,用户在使用非托管钱包时,务必谨慎连接网站、DApp、浏览器扩展程序等环境配套。建议仅在信任的网站和应用中进行资产操作,尽可能少加浏览器不熟悉的插件或扩展,以免被恶意注入脚本窃取本地内存数据。
其次,提高本地设备的安全配置至关重要。包括但不限于:
- 开启设备的防病毒软件和反恶意软件监测工具;
-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浏览器版本,关闭来路不明的风险插件;
- 使用操作系统自带的沙箱或隔离运行环境,将钱包相关操作置于受信任范围。
最有效的保护手段肯定仍是 **硬件钱包**。如 Ledger、Trezor 等设备将私钥存储在离线芯片中,签名过程发生在硬件中,浏览器钱包仅负责调用签名请求,大大降低私钥被截获的风险。即使在链接了浏览器钱包,也可以仅将其作为接口使用,私钥绝不会离开设备芯片。
除此之外,还建议用户随时关注钱包厂商安全公告和版本更新,第一时间安装官方修补补丁。如 Phantom 能够积极响应本次事件并发布安全升级补丁,也不失为一个对用户负责的积极信号。

Phantom 的下一步与行业意义
案件正进入诉讼程序,Phantom 方面已表示将展开技术自查,并可能聘请第三方安全团队复查过往版本是否存在泄露风险。据传,Phantom 正在研发一套“内存加密机制”,计划将用户私钥短暂存储状态加密后再加载,或循证引入信任执行环境(TEE)技术,以防止浏览器或操作系统篡改。
而行业层面,这次集体诉讼或将成为非托管钱包安全的风向标。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用户、机构投资者,都将从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训,并可能推动:
- 钱包标准化规范建立,包括私钥存储方式、签名流程设计、漏洞披露机制;
- 第三方审计制度强化,以提升钱包厂商安全透明度;
- 虚拟资产保险机制探讨,为因系统缺陷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障。
最终,无论该案结果如何,Phantom 必须拿出透明、有实质性的技术改进方案,才能重建用户信任。更重要的是,行业不能再一味强调“非托管是用户所需”,更要注重技术安全与用户教育并行。

结语:把失误变为生态契机
Phantom 被诉私钥泄露事件值得整个加密生态反思与重塑。作为用户,我们应在保留自主安全控制权的同时,主动提升设备防护,不断提高自身数字资产安全意识;作为厂商,则应承担起技术责任,强制引入更安全的设计模式并以透明方式告知用户漏洞及修复进度。
如果 Phantom 能在后续诉讼中以实际行动执行安全改进,并呼吁行业建立标准化机制,这起案件或将从一次危机演变为一个契机,让整个加密钱包生态更趋可信与韧性。无论结局如何,这场关于“非托管安全边界”的辩论与改革,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