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的含义及农事活动介绍1
在二十四节气中,位于秋末冬初的是一个既诗意又实用的节气。从时间上看,霜降一般在每年10月23日左右出现,意味着天气开始转冷,地面容易出现霜冻的迹象。这个节气提醒人们,秋天即将结束,冬天正悄然临近。
从“霜降”这个名字来看,它结合了“霜”与“降”两个字。霜,指的是清晨地面或物体上出现的冰晶化状的白霜;降,则含有降临、下落的意思。合起来,“霜降”寓意着霜雪将至、寒意将降,是大自然向人们发出的温度提醒。作为节气,它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在秋分、寒露之后,冬至之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标志着农事进入收尾与冬储阶段。
从气候特征来看,霜降期间日夜温差加大,清晨容易出现露水凝结成霜、空气干燥、太阳照射时间缩短,风带来的冷意更强。农谚有言:“霜降过,寒气多”,确实在这一节气里,冷空气更频繁,天气转凉更明显。对于农田、作物以及动物而言,这个时期是一个关键节点。
农民朋友在霜降到来时,在农事活动上也有一系列安排。首先是秋收。很多晚熟的粮食、蔬菜、地上作物都要在霜降前或霜降过程中尽快采收,因为一旦降霜,叶片、茎秆容易受冻变软,储藏品质下降。其次是冬储准备。各种夏秋收获的蔬菜、根茎作物、粮食和饲料需要进行晾晒、脱水、装袋或入库。土壤水分也进入调整期,农机具、农膜、养殖设备都要做好检修和清理。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还适宜植树造林。霜降前后,气温已下降但尚未严寒,土壤仍有余温,有利于树根的生长和定植。因此不少地区在霜降时节开展植树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为来年春天萌芽奠基。此外,农户也要开始防霜措施。比如温室蔬菜需要覆盖膜、搭棚保温,茶园、果园容易受霜害,需要喷洒抗冻剂、用防霜布或开启风扇驱霜,饲养家禽也要加强保暖、收敛夜间放牧。
从农业的角度来看,霜降对作物生长和养殖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尚未收完的作物,若忽视霜冻风险,容易导致根系受损、叶片坏死、品质下降。霜冻后土壤表层固结,植物根系吸水变困难。农民因此要及早收割、脱水、防霜,并做好储藏管理。对于家禽及畜牧业,夜晚气温骤降会增加动物的能量消耗,饲料需求上升,保温设施变得重要。鸡鸭鹅常在露天活动,遇到霜寒时需加盖棚、垫草、防风寒。
智慧的农民在霜降节气前已经开始根据气象预报、地形地势、作物状态制定应对策略。他们会优先处理那些易受冻、易腐烂的作物;对于储藏设施不完善的农户,把适宜储藏的粮食或蔬菜提前转入安全库房。养殖户则提早清理鸡舍、猪圈,铺设保温垫、打开热源设备、限制夜间通风。植树造林单位则选在这一时期进行定植,以充分利用冷却的土壤,有效锁水、助根。
总而言之,霜降不仅是自然界气候的一个节点,更是农业生产关键的转折期。作为节气,它告诉人们:秋收进入尾声,冬藏正在开始。作为文化,它蕴含着农耕文明的节律和智慧。农民在这个时期,不仅要完成“收”和“储”的任务,也要为明年春耕打好基础。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了解霜降的含义、农事活动和影响,也能更深地体会节气背后的生活节奏与自然联系。
霜降节气的含义及农事活动介绍2
秋风渐起,天地间渐有一丝寒意,正值节气悄然而至。作为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通常出现在每年10月下旬,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一个重要时刻。它既标志着气温的下降,也提示农户:该收的要收,该藏的要藏,该防的要防。
霜降之名,来源于大地上初霜降临。“霜”意指清晨地面结出的白霜,象征寒意的显现;“降”有降临、落下之意。名字简洁却富有内涵,提醒人们警惕气温的变化。它在节气体系中紧接着“寒露”,之后还会迎来“小雪”,那么霜降自然而然地成为秋末的一道分水岭。
在气候特征上,霜降后昼短夜长,寒气渐近。清晨露水易凝霜,空气愈发干燥,风变得冷冽。农谚说:“霜降一到,冻还会早到。”因此农户应尽早做好农田和设施的防寒准备。尤其在高原、山地、果园较多地区,夜间地温骤降更快,霜冻的风险便更高。
农事活动方面,霜降期间农民的主要任务可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秋收尾声。晚熟果蔬、根茎类、薯类、玉米、豆类等能量作物,需要抓紧时间收割、脱水、晾晒,避免霜降后产生霜害、减产或腐烂。其次是粮食、饲料、蔬菜的冬储。对土豆、胡萝卜、白菜、洋葱、玉米秸秆等进行包装、堆放、入库储藏,以备冬季使用。还有植树造林的适宜时节。因为此时土壤尚有余温,根系易于扎根,新植树木的成活率提升。最后则是防霜防寒。蔬菜大棚、果园、茶园要视情况覆盖防霜布、打开风机、用火盆或热风机加温。家禽家畜的夜舍通风需关闭,垫草保温要及时。
从作物生长的角度看,霜降后是多数作物生长缓慢的时期。若晒后未入库,受霜冻影响易导致腐烂,颗粒饱满度下降,饲料价值降低。同时,土壤结冰或地面覆盖霜冻层时,根系吸水受阻,植物抗逆能力弱。对此,农民应当及时采取晾晒、堆存、脱水保护,并减少露天存放时间。对于家禽和畜牧业,寒意增加意味着动物能量消耗增加,饲料需求提高,保暖成本上涨。鸡鸭鹅需夜间返回舍内,不宜在露天放养。
值得一提的是,农民的智慧在霜降这一节气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粮食脱粒后,先对高湿的谷物进行晾晒或低温烘干,防止霜降引发微生物发酵。果农常在霜降前一两日用水喷淋叶片,借助水的热容量减缓地面温度骤降。蔬菜大棚的农户则提前清理棚膜、补好保温层,并备好备用发热设备。林业单位选择在霜降时节植树,不仅成活率高,而且冬季积雪融化后根系更稳。
霜降不仅是自然变化的标志,更是农业生产节奏中的关键节点。它提醒我们:秋天的收获接近尾声,冬天的准备要尽早展开。对于农民而言,这是一年辛勤劳作中“收尾”和“预备”两条线并行的重要时刻。对普通读者而言,了解这背后的节气含义与农事活动,有助于我们更贴近土地、更理解农耕文化。
综上所述,霜降虽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环,却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它既是秋末气候变化的提醒,也是农事由“收获季”向“冬季储备季”转变的节点。农田、果园、家禽棚舍都在这一刻按下暂停键,又快速转入下一阶段。因此,不论你身处乡间还是城市,都可以从霜降所代表的节气节律中,体会到自然与农业的交响,也重新认识季节变迁对人们生活、生产的润物无声的影响。
小提示:上面此文档内容仅展示完整文档里的部分内容,若需要下载完整文档请点击免费下载完整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