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方标准(DB) >>
- DB13/T 1098-2009 饲养中蛋白质的测定

【地方标准】 饲养中蛋白质的测定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15 10:27:04
- DB13/T1098-2009
- 现行
标准号:
DB13/T 1098-2009
标准名称:
饲养中蛋白质的测定
标准类别:
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部分标准内容: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10982009
新麦18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09-12-10发布
2009-12-10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蓝督局发布
DB34/T10982009
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和太和县科学技术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金才、杨庆芳、王卫东、曹军、李学章。本标准首次发布。
http://foodmate.net/1范围
新麦18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DB34/T1098—2009
本标准规定了新麦18高产栽培的技术标准,包括产量及产量结构指标、群体指标、壮苗指标、播种密度、大田管理及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淮北肥水条件较好地区新麦18小麦的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7320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品质NY5332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3品种特征特性与产地环境要求
3.1新麦18特征特性
新麦18(新麦9408)系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亲本组合(C6/新乡3577)F3d1s//新麦9号,2003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黄淮冬麦区南片国家级审定,主要分布在毫州市和阜阳市北部地区,是安徽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新麦18属半冬性矮秆中熟品种。幼苗半直立,,分力强,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略迟,但两极分化快。株高80cm左右,株型略松散,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层厚,穗大穗匀,耐湿和耐后期高温、结实与落黄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籽粒角质,外观商品性佳。高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条锈病,中感叶枯病、纹枯病。抗寒性偏弱,适播期较短。在安徽省中、高肥水条件下,亩产可稳定在550kg以上。新麦18全生育期230d左右,属中熟半冬性品种,适合安徽淮北地区早中种植,熟期与皖麦50相近,适期播种主茎总出叶数为12片。籽粒品质指标:容重812g/1,粗蛋白(干基)16.04%,湿面筋34.2%,吸水率61.42%,稳定时间7.5min,沉降值38.1ml,降落值374S,面包评分71分。主要指标均达部颁优质强筋小麦标准。3.2产地环境
农田生态环境符合NY5332的规定。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无公害肥料、农药使用准则,合理施肥、用药。
4基础条件
4.1温度
小麦全生育期0℃以上积温2200℃~2300℃,越冬前积温500~600℃,极端最低温度≥-10℃。
4.2日照
平均年日照时数≥2300h,小麦生育期间日照时数≥1200h。DB34/T1098—2009
4.3降水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年降水量700~900mm,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降水量≤450mm为宜。4.4土壤条件
要求地势平坦,有良好的耕作基础。棕壤、两合土和砂姜黑土等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适宜种植。耕层厚度>20cm,土壤有机质≥1.5%,全N≥0.1%,水解氮≥80mg/kg,速效磷≥10mg/kg,速效钾≥100mg/kg
4.5灌溉条件
全生育期排灌方便。
5主要生育指标及产量结构
5.1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每667m茎数60万~70万,主茎叶数6叶~6片1心,单株分菜3个~5个,单株次生根6条~10条,叶面积系数:1~1.5,幼穗分化时期:二棱期。5.2群体动态指标
基本苗数14万~18万/667m,越冬期茎数60万~70万/667m,起身拔节期茎数80万~90万/667m,挑旗期茎数70万~80万/667m,成穗数42万~48万/667m。5.3产量结构指标
667m产量600kg。适宜产量结构指标:每667m穗数42万~48万,穗粒数35粒~38粒,千粒重42g~45g。
品质主要指标不低于GB/T17320规定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标准。6播种
6.1播前准备
6.1.1种子
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二级以上规定指标。种子纯度≥99.0%,净度≥98.0%,发芽率≥85%,水分≤13.0%。6.1.2种子处理
播前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提倡使用包衣种子,包衣标准按GB15671规定执行。未经包衣的种子可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处理。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预防早期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兼治早春麦蜘蛛、麦蚜虫。
药剂拌种方法:50kg麦种用50%辛硫磷乳油50ml或者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1加上20%三唑酮乳油50ml(或15%三唑酮粉剂75g)或者2%戊唑醇湿拌剂75g放入喷雾器内,加水3kg搅匀边喷边拌。拌种后待麦种凉干可播种。拌种不得加大药剂用量,防止产生药害。6.1.3底
播前因地造摘,每667m浇水达45m~50m(播前有降雨30mm以上时,可不浇);保证土壤含水量占最大持水量达70%~85%。6.1.4基肥
秸秆还田或有机肥2.5m~3.0m/667m,纯氮8kg~9kg/667m,五氧化二磷5.0kg~6.0kg/667m,氧化钾6.0kg~8.0kg/667m,硫酸锌1kg。基肥深施可采用犁沟深施和撒肥深翻两种方法。干旱年份采用犁沟深施,即随犁地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堡覆盖:土壤湿度较大,采用先撒施肥料,然后翻耕将肥料理入土中。
6.1.5整地
DB34/T1098-2009
深耕细耙,耕粑配套,提高整地质量,采用机耕,耕深20cm以上,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粑透,无明暗珂垃,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作哇后细平,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提倡用深松机隔年深松,以破除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能力。6.2播种阶段
6.2.1播期
播种期以日平均气温14℃~16℃时播种为宜,常年最佳的播期范围为10月13日~10月18日。视土壤肥力、情和气候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6.2.2适宜播种密度
基本苗14.0万~18.0万/667㎡。以播期调播量,早播低播量,晚播高播量;高肥力地低播量低肥力地播量适当加大。
首先根据每667m计划基本苗、种子的发芽率、净度、千粒重以及田间出苗率,确定每667m实际播种量。同时还应考虑当时的土壤情和整地质量。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整地质量高、摘情足可按90%计,差的按70%计。播种量可按以下公式计算:每667m计划基本苗数×干粒重(g)播种量(kg/667m)=
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1066.2.3播种质量
播种机预先调试,保证性能良好。机械条播匀种,行距20cm左右,播种深度3cm~5cm。播种均匀、深浅一致,无“四籽”(丛籽、露籽、深籽和缺籽)现象,覆土均匀,播后适度镇压保。7田间管理
7.1冬前管理
7.1.1出苗期检查及补救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疏苗。因播种机故障原因造成的个别缺苗断垄或漏播,及时浸种带水补种,杜绝10cm以上的缺苗和断垒现象。待麦苗长到3~4叶期,结合疏苗和间苗,进行一次移栽补苗。
7.1.2及时浇足越冬水
小麦播种后30d~50d,依据土壤情、苗势强弱浇足越冬水。对基施氮肥不足的地块和苗稀苗弱地段,结合浇越冬水适量追肥。7.1.3促弱控旺
长势偏弱或发生冻害麦田,每667m追施尿素4kg~5kg。播种出苗较早和播量较大,11月下旬主茎已有6叶1心的,中耕或镇压1~2次;或每667m用壮丰胺35ml,对水40kg进行叶面喷施,化学控旺。
7.2化学除草
当田间杂草密度达50株/m以上时,需要进行化学除草。7.2.1阔叶杂草防治
每667m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ml,或667m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亩有效成分1g于杂草3~5叶期兑水(手动喷雾器40kg,机动弥雾机20kg,下同)喷雾。7.2.2禾本科杂草防治
每667m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40~60ml,或667m用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25ml于杂草3~5叶期,兑水40kg喷雾。7.2.3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田每667m用55%普草克浓乳剂125ml~150ml,或每667m用22.5%伴地农乳油80ml加6.9%骠马浓乳剂50ml,对水40kg喷施杂草叶片,进行防除。DB34/T10982009
7.2.4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混生麦田杂草防治每667m用30%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0~30ml,或667m用50%高渗异丙隆可湿粉125g于小麦1.5~3叶期兑水40kg喷雾:或667m用48%麦草畏水剂25ml+50%异丙隆可湿粉125g于小麦3~5叶期兑水40kg喷雾。
7.3春季管理
7.3.1春季化除
对苗期除草效果不好或没来得及化除的麦田,应在温度适宜时及早用药进行春季化除。拔节后禁用除草剂进行化除。
7.3.2化控降秆防倒
在返青后拔节前,对每667m茎数超过100万的麦田,用壮丰胺进行化控。壮丰胺用量为每667m230ml~40ml加水25kg~30kg,进行叶面喷施,务求喷匀。也可结合化学除草进行。7.3.3拔节期肥水管理
在小麦基部节间定长(一般在3月中下旬)时视苗情和天气追施拔节孕穗肥。正常苗情,在小麦起身末至拔节期追施拔节肥,一般每667m追施尿素10kg左右。能延缓小麦衰老,增加每穗粒数和粒重,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群体偏小、苗情偏弱、茎数不足的可适当提早管理,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进行管理。遇旱时结合追肥浇水。7.3.4浇好挑旗水
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每667m浇水40m。此期,如果田间有脱肥趋势,可结合浇挑旗水,追施少量氮肥,有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改善品质。7.4防治病虫害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在施用化学农药时,应按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执行。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按照规定的浓度要求合理使用。小麦生育前期要加强小麦纹枯病、麦蜘蛛的防治,小麦生育后期要加强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穗蚜等病虫害的防治。
7.4.1小麦纹枯病
播前可用立克秀、井岗霉素或蜡质芽子包杆菌拌种预防冬前发病。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20%的田块选用20%井冈霉素(667m有效成分9g),或丙环唑乳油(667m有效成分9g),或10%井·蜡芽悬浮剂(亩有效成分25g),兑水(50kg手动喷雾器,20kg机动弥雾机,下同)并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使药液流到麦株基部。重发区首次喷药后隔一周再喷药一次。7.4.2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常发麦区于小麦齐穗-扬花初期喷药预防病害发生。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较好的农药如50%多菌灵悬浮剂(667m有效成分60g)兑水,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500倍液均匀喷雾于小麦穗部。重发年份,可在初花和盛花期两次喷药。小麦盛花期后慎用粉锈宁,以免影响结实。根据预报,雨前喷药预防,必要时雨后补喷。喷药时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7.4.3小麦白粉病
春季病叶率达20%时,用12.5%烯唑醇可湿粉(或乳油)(667m有效成分8g),或20%三唑酮乳油(667㎡有效成分20g)兑水喷雾防治。并视田间病情发展情况,重病田再补治一次。7.4.4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发现单片病叶要及时摘除并带出田外烧毁或土埋;早期出现发病中心,要及时喷药防治,控制传播蔓延;大田平均病叶率1%时要立即进行普治,重病田要进行二次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病叶率达20%要及时喷药防治,并视病情发展,重病田进行二次防治。E
DB34/T10982009
防治药剂选用烯唑醇(667m有效成分5g),或睛菌唑(667m有效成分4g)兑水叶面喷雾。穗期可结合“一喷多防”,防病、防虫、兼防干热风。7.4.5麦蜘蛛
小麦返青后,每m行长(条播)麦苗有螨1200头或每百株麦苗(散播)有螨500头时,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选用毒死蜱(667m有效成分20g)兑水喷雾防治。7.4.6小麦蚜虫
当百株蚜量苗期大于500头、穗期大于800头、并且小麦蚜虫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小于1:322时,选用吡虫啉(667m有效成分4g),或啶虫胖(667m有效成分2g),或24%抗蚜吡虫啉(667m有效成分3.6~4.8g)兑水喷雾防治。7.4.7小麦吸浆虫
高密度虫口基数(每小方(长×宽×高=10cm×10cmX20cm)虫量大于40头)田块分别于吸浆虫中蛹盛期、成虫盛期药剂各防治一次:低密度虫口基数(每小方虫量5~40头)田块于吸浆虫成虫盛期药剂防治一次。
中蛹盛期防治。选用辛硫磷(667m有效成分75g)拌细土20kg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土触土。药后浇水或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防治。选用50%倍硫磷乳油(667m2有效成分37.5g)或高效氯氰菊酯(667m有效成分2.2g)兑水喷雾防治;或选用敌敌畏乳油(667m有效成分80g)拌细土20kg撒施防治。7.5叶面喷肥
选用的微量元素叶面肥料质量应符合GB/T17420的规定。在小麦孕穗桃旗期和灌浆初期,叶面喷施1%2%的尿素和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可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也可把尿素、磷酸二氢钾与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开展“一喷三防”,一次施药可达到防虫防病、提质增产和节本增收的目的。8收获、脱粒、贮藏
8.1适时收获
机械直接收割(联合收割脱粒)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8.2及时晾晒
选用三合土麦场翻晒,禁止在柏油路面翻晒。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先将晒场晒热,上午十时后出场晒麦,薄摊勤翻,晒至50~52℃,保持2h,下午3时~4时聚堆入仓,选用0.18~0.2mm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趁热密闭。
8.3安全贮藏
采用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方法和“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的综合技术贮藏。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12%。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DB34/T10982009
新麦18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09-12-10发布
2009-12-10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蓝督局发布
DB34/T10982009
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和太和县科学技术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金才、杨庆芳、王卫东、曹军、李学章。本标准首次发布。
http://foodmate.net/1范围
新麦18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DB34/T1098—2009
本标准规定了新麦18高产栽培的技术标准,包括产量及产量结构指标、群体指标、壮苗指标、播种密度、大田管理及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淮北肥水条件较好地区新麦18小麦的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7320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品质NY5332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3品种特征特性与产地环境要求
3.1新麦18特征特性
新麦18(新麦9408)系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亲本组合(C6/新乡3577)F3d1s//新麦9号,2003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黄淮冬麦区南片国家级审定,主要分布在毫州市和阜阳市北部地区,是安徽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新麦18属半冬性矮秆中熟品种。幼苗半直立,,分力强,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略迟,但两极分化快。株高80cm左右,株型略松散,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层厚,穗大穗匀,耐湿和耐后期高温、结实与落黄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籽粒角质,外观商品性佳。高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条锈病,中感叶枯病、纹枯病。抗寒性偏弱,适播期较短。在安徽省中、高肥水条件下,亩产可稳定在550kg以上。新麦18全生育期230d左右,属中熟半冬性品种,适合安徽淮北地区早中种植,熟期与皖麦50相近,适期播种主茎总出叶数为12片。籽粒品质指标:容重812g/1,粗蛋白(干基)16.04%,湿面筋34.2%,吸水率61.42%,稳定时间7.5min,沉降值38.1ml,降落值374S,面包评分71分。主要指标均达部颁优质强筋小麦标准。3.2产地环境
农田生态环境符合NY5332的规定。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无公害肥料、农药使用准则,合理施肥、用药。
4基础条件
4.1温度
小麦全生育期0℃以上积温2200℃~2300℃,越冬前积温500~600℃,极端最低温度≥-10℃。
4.2日照
平均年日照时数≥2300h,小麦生育期间日照时数≥1200h。DB34/T1098—2009
4.3降水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年降水量700~900mm,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降水量≤450mm为宜。4.4土壤条件
要求地势平坦,有良好的耕作基础。棕壤、两合土和砂姜黑土等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适宜种植。耕层厚度>20cm,土壤有机质≥1.5%,全N≥0.1%,水解氮≥80mg/kg,速效磷≥10mg/kg,速效钾≥100mg/kg
4.5灌溉条件
全生育期排灌方便。
5主要生育指标及产量结构
5.1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每667m茎数60万~70万,主茎叶数6叶~6片1心,单株分菜3个~5个,单株次生根6条~10条,叶面积系数:1~1.5,幼穗分化时期:二棱期。5.2群体动态指标
基本苗数14万~18万/667m,越冬期茎数60万~70万/667m,起身拔节期茎数80万~90万/667m,挑旗期茎数70万~80万/667m,成穗数42万~48万/667m。5.3产量结构指标
667m产量600kg。适宜产量结构指标:每667m穗数42万~48万,穗粒数35粒~38粒,千粒重42g~45g。
品质主要指标不低于GB/T17320规定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标准。6播种
6.1播前准备
6.1.1种子
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二级以上规定指标。种子纯度≥99.0%,净度≥98.0%,发芽率≥85%,水分≤13.0%。6.1.2种子处理
播前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提倡使用包衣种子,包衣标准按GB15671规定执行。未经包衣的种子可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处理。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预防早期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兼治早春麦蜘蛛、麦蚜虫。
药剂拌种方法:50kg麦种用50%辛硫磷乳油50ml或者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1加上20%三唑酮乳油50ml(或15%三唑酮粉剂75g)或者2%戊唑醇湿拌剂75g放入喷雾器内,加水3kg搅匀边喷边拌。拌种后待麦种凉干可播种。拌种不得加大药剂用量,防止产生药害。6.1.3底
播前因地造摘,每667m浇水达45m~50m(播前有降雨30mm以上时,可不浇);保证土壤含水量占最大持水量达70%~85%。6.1.4基肥
秸秆还田或有机肥2.5m~3.0m/667m,纯氮8kg~9kg/667m,五氧化二磷5.0kg~6.0kg/667m,氧化钾6.0kg~8.0kg/667m,硫酸锌1kg。基肥深施可采用犁沟深施和撒肥深翻两种方法。干旱年份采用犁沟深施,即随犁地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堡覆盖:土壤湿度较大,采用先撒施肥料,然后翻耕将肥料理入土中。
6.1.5整地
DB34/T1098-2009
深耕细耙,耕粑配套,提高整地质量,采用机耕,耕深20cm以上,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粑透,无明暗珂垃,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作哇后细平,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提倡用深松机隔年深松,以破除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能力。6.2播种阶段
6.2.1播期
播种期以日平均气温14℃~16℃时播种为宜,常年最佳的播期范围为10月13日~10月18日。视土壤肥力、情和气候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6.2.2适宜播种密度
基本苗14.0万~18.0万/667㎡。以播期调播量,早播低播量,晚播高播量;高肥力地低播量低肥力地播量适当加大。
首先根据每667m计划基本苗、种子的发芽率、净度、千粒重以及田间出苗率,确定每667m实际播种量。同时还应考虑当时的土壤情和整地质量。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整地质量高、摘情足可按90%计,差的按70%计。播种量可按以下公式计算:每667m计划基本苗数×干粒重(g)播种量(kg/667m)=
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1066.2.3播种质量
播种机预先调试,保证性能良好。机械条播匀种,行距20cm左右,播种深度3cm~5cm。播种均匀、深浅一致,无“四籽”(丛籽、露籽、深籽和缺籽)现象,覆土均匀,播后适度镇压保。7田间管理
7.1冬前管理
7.1.1出苗期检查及补救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疏苗。因播种机故障原因造成的个别缺苗断垄或漏播,及时浸种带水补种,杜绝10cm以上的缺苗和断垒现象。待麦苗长到3~4叶期,结合疏苗和间苗,进行一次移栽补苗。
7.1.2及时浇足越冬水
小麦播种后30d~50d,依据土壤情、苗势强弱浇足越冬水。对基施氮肥不足的地块和苗稀苗弱地段,结合浇越冬水适量追肥。7.1.3促弱控旺
长势偏弱或发生冻害麦田,每667m追施尿素4kg~5kg。播种出苗较早和播量较大,11月下旬主茎已有6叶1心的,中耕或镇压1~2次;或每667m用壮丰胺35ml,对水40kg进行叶面喷施,化学控旺。
7.2化学除草
当田间杂草密度达50株/m以上时,需要进行化学除草。7.2.1阔叶杂草防治
每667m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ml,或667m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亩有效成分1g于杂草3~5叶期兑水(手动喷雾器40kg,机动弥雾机20kg,下同)喷雾。7.2.2禾本科杂草防治
每667m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40~60ml,或667m用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25ml于杂草3~5叶期,兑水40kg喷雾。7.2.3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田每667m用55%普草克浓乳剂125ml~150ml,或每667m用22.5%伴地农乳油80ml加6.9%骠马浓乳剂50ml,对水40kg喷施杂草叶片,进行防除。DB34/T10982009
7.2.4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混生麦田杂草防治每667m用30%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0~30ml,或667m用50%高渗异丙隆可湿粉125g于小麦1.5~3叶期兑水40kg喷雾:或667m用48%麦草畏水剂25ml+50%异丙隆可湿粉125g于小麦3~5叶期兑水40kg喷雾。
7.3春季管理
7.3.1春季化除
对苗期除草效果不好或没来得及化除的麦田,应在温度适宜时及早用药进行春季化除。拔节后禁用除草剂进行化除。
7.3.2化控降秆防倒
在返青后拔节前,对每667m茎数超过100万的麦田,用壮丰胺进行化控。壮丰胺用量为每667m230ml~40ml加水25kg~30kg,进行叶面喷施,务求喷匀。也可结合化学除草进行。7.3.3拔节期肥水管理
在小麦基部节间定长(一般在3月中下旬)时视苗情和天气追施拔节孕穗肥。正常苗情,在小麦起身末至拔节期追施拔节肥,一般每667m追施尿素10kg左右。能延缓小麦衰老,增加每穗粒数和粒重,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群体偏小、苗情偏弱、茎数不足的可适当提早管理,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进行管理。遇旱时结合追肥浇水。7.3.4浇好挑旗水
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每667m浇水40m。此期,如果田间有脱肥趋势,可结合浇挑旗水,追施少量氮肥,有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改善品质。7.4防治病虫害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在施用化学农药时,应按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执行。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按照规定的浓度要求合理使用。小麦生育前期要加强小麦纹枯病、麦蜘蛛的防治,小麦生育后期要加强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穗蚜等病虫害的防治。
7.4.1小麦纹枯病
播前可用立克秀、井岗霉素或蜡质芽子包杆菌拌种预防冬前发病。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20%的田块选用20%井冈霉素(667m有效成分9g),或丙环唑乳油(667m有效成分9g),或10%井·蜡芽悬浮剂(亩有效成分25g),兑水(50kg手动喷雾器,20kg机动弥雾机,下同)并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使药液流到麦株基部。重发区首次喷药后隔一周再喷药一次。7.4.2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常发麦区于小麦齐穗-扬花初期喷药预防病害发生。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较好的农药如50%多菌灵悬浮剂(667m有效成分60g)兑水,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500倍液均匀喷雾于小麦穗部。重发年份,可在初花和盛花期两次喷药。小麦盛花期后慎用粉锈宁,以免影响结实。根据预报,雨前喷药预防,必要时雨后补喷。喷药时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7.4.3小麦白粉病
春季病叶率达20%时,用12.5%烯唑醇可湿粉(或乳油)(667m有效成分8g),或20%三唑酮乳油(667㎡有效成分20g)兑水喷雾防治。并视田间病情发展情况,重病田再补治一次。7.4.4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发现单片病叶要及时摘除并带出田外烧毁或土埋;早期出现发病中心,要及时喷药防治,控制传播蔓延;大田平均病叶率1%时要立即进行普治,重病田要进行二次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病叶率达20%要及时喷药防治,并视病情发展,重病田进行二次防治。E
DB34/T10982009
防治药剂选用烯唑醇(667m有效成分5g),或睛菌唑(667m有效成分4g)兑水叶面喷雾。穗期可结合“一喷多防”,防病、防虫、兼防干热风。7.4.5麦蜘蛛
小麦返青后,每m行长(条播)麦苗有螨1200头或每百株麦苗(散播)有螨500头时,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选用毒死蜱(667m有效成分20g)兑水喷雾防治。7.4.6小麦蚜虫
当百株蚜量苗期大于500头、穗期大于800头、并且小麦蚜虫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小于1:322时,选用吡虫啉(667m有效成分4g),或啶虫胖(667m有效成分2g),或24%抗蚜吡虫啉(667m有效成分3.6~4.8g)兑水喷雾防治。7.4.7小麦吸浆虫
高密度虫口基数(每小方(长×宽×高=10cm×10cmX20cm)虫量大于40头)田块分别于吸浆虫中蛹盛期、成虫盛期药剂各防治一次:低密度虫口基数(每小方虫量5~40头)田块于吸浆虫成虫盛期药剂防治一次。
中蛹盛期防治。选用辛硫磷(667m有效成分75g)拌细土20kg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土触土。药后浇水或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防治。选用50%倍硫磷乳油(667m2有效成分37.5g)或高效氯氰菊酯(667m有效成分2.2g)兑水喷雾防治;或选用敌敌畏乳油(667m有效成分80g)拌细土20kg撒施防治。7.5叶面喷肥
选用的微量元素叶面肥料质量应符合GB/T17420的规定。在小麦孕穗桃旗期和灌浆初期,叶面喷施1%2%的尿素和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可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也可把尿素、磷酸二氢钾与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开展“一喷三防”,一次施药可达到防虫防病、提质增产和节本增收的目的。8收获、脱粒、贮藏
8.1适时收获
机械直接收割(联合收割脱粒)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8.2及时晾晒
选用三合土麦场翻晒,禁止在柏油路面翻晒。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先将晒场晒热,上午十时后出场晒麦,薄摊勤翻,晒至50~52℃,保持2h,下午3时~4时聚堆入仓,选用0.18~0.2mm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趁热密闭。
8.3安全贮藏
采用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方法和“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的综合技术贮藏。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12%。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地方标准标准计划
- DB37/T3469.2-2018 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规范 第2部分:生产垃圾
- DB36/1101.2-2019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2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 DB33/T2252-2020 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规范
- DB33/T2251-2020 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
- DB31/379-2015 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
- DB33/T2249.1-2020 农村信用建设规范 第1部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
- DB33/T2091-2018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 DB53/T277.2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28部分:烟叶质量追踪
- GB/T15144-2020 IEC 60929 :2015 管形荧光灯用交流和/或直流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
- DB53/T277.1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18部分:植烟土壤取样方法
- DB65/T2938-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出菇菌袋废料处理技术规程
- DB62/T1742-2008 庆阳市油松种实害虫综合防治规程
- DB62/T1743-2008 庆阳市欧美杨(107号、108号)育苗栽培技术规范
- DB65/T2927-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原生态产地环境
- DB23/T208.6-2008 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标准 第6部分: 简易式脱粒机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