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19 09:21:37
  • HJ610-2011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HJ 610-2011

  • 标准名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 标准类别: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 标准状态:

    现行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 .pdf
  • 下载大小: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HJ 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610-2011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TechnicalGuidelinesfor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GroundwaterEnvironment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1-02-11发布
2011-06-01实施
环境保护部
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附录D(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附录F(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HJ610-2011
HJ610-201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防治地下水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年2月11日批准。本标准自2011年6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适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4848
GB50027
HJ/T164
HJ/T338
术语和定义
地下水质量标准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地下水groundwater/subsurfacewaten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3.2
包气带/非饱和带vadosezone/unsaturatedzone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3饱水带saturatedzone
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3.4潜水unconfinedwater/diving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3.5承压水confinedwater/artesianwater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3.6地下水背景值backgroundvaluesofgroundwaterquality又称地下水本底值。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各个化学组分在未受污染情况下的含量。1
3.7地下水污染groundwatercontamination/groundwaterpollutionHJ610-2011
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3.8地下水污染对照值controlvaluesofgroundwatercontamination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3.9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problems指因自然或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等。
4总则
4.1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I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具体分级的原则与判据见第6章。4.2评价基本任务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自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按本标准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相应深度的评价工作。4.3工作程序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2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项目工程概况环境状况初步调查
初步工程分析
识别环境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
水文地质条件
环境水文地质
问题调查
级评价
环境水文地质
勘察与试验
地下水污染源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地下水环境
现状监测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模型概化及参数确定
一级评价
数值法
二级评价
数值法或解析法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HJ610-2011
准备阶段.
三级评价
类比考察或经验判断法
图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框图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预测评价阶段
4.4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4.4.1准备阶段
HJ610-2011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4.4.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4.4.3预测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4.4报告编写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基本要求
建设项自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应在建设项自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编制阶段完成。5.1.2应根据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工程特征,分别识别其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的环境影响。5.1.3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生产运行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5.2识别方法
环境影响识别可采用矩阵法,参见附录A。5.2.1
典型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参见附录B。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6.1划分原则
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I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4
6.2I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划分依据
HJ610-2011
6.2.1.1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6.2.1.2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表1食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2。表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分级
项目场地所处位置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潜水含水层埋深浅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区: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现有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的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地区。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3。
表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较敏感
不敏感
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除生活供水水源地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以及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HJ610-2011
注:表中“环境敏感区”系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表4污水排放量分级
6.2.1.6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污水排放总量(m/d)
≥10000
100010000
≤1000
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表5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分级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污染物类型
污染物类型数≥2
污染物类型数≥2
污染物类型数=1
污染物类型数=1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6。污水水质指标(个)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地下储油库、危险废物填理场应进行一级评价,不按表6划分评价工作等级。表61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建设项目场地
包气带防污性能
弱-强
建设项目场地的
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易-不易
建设项目场地的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较敏感
不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较敏感
建设项目
污水排放量
大-小
大-小
大-中
建设项目
水质复杂程度
复杂-简单
复杂-简单
复杂-简单
复杂-中等
复杂-简单
复杂-中等
复杂-中等
建设项目场地
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
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建设项目场地的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较敏感
不敏感
较敏感
较敏感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不易
6.3II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划分依据
不敏感
不敏感
不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建设项目
污水排放量
中-小
中-小
中-小
大-小
HJ610-2011
建设项目
水质复杂程度
复杂-简单
复杂-中等
复杂-中等
中等-简单
中等-简单
中等-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中等-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复杂-简单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等条件确定。6.3.1.2
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按水量的多少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7。
表7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分级分级
供水(或排水、注水)量(万m/d)≥1.0
HJ610—2011
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可用影响半径来表示,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8。影响半径的确定方法可参见附录C。表8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分级分级
见表9。
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半径(km)≥>1.5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表9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较敏感
不敏感
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除生活供水水源地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区重点保护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湿地、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以及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2。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1:表中“地质灾害”系指因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发生的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2:表中“环境敏感区”系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士地次生荒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退化等,以及灌溉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上升产生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等,按其影响程度大小可分为强、中等、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10。
表10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级
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产生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含水层疏干现象明显,产生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出现土壤盐渍化、沼泽化迹象。无上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IⅡ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11。8
建设项目供水(或
排水、注水)规模
小-大
表11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建设项目引起的
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小-大
建设项目场地的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较敏感
较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较敏感
较敏感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小中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7.1一级评价要求
较敏感-不敏感
HJ610—2011
建设项目造成的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
弱-强
中等-强
弱-强
中等-强
弱-中
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详细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大于或等于1/10000的相关图件)、污染源状况、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评价期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预测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7.2二级评价要求bZxz.net
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基本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大于或等于1/50000的相关图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补充必要的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半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7.3三级评价要求
通过搜集现有资料,说明地下水分布情况,了解当地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相关水文地质图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监测,通过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分析等方法进行地下水影响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行业标准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