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方标准(DB) >>
- DB/T 222-2005 绿色食品岭头单丛茶生产技术规程

【地方标准(DB)】 绿色食品岭头单丛茶生产技术规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2 13:34:30
- DB/T222-2005
- 现行
标准号:
DB/T 222-2005
标准名称:
绿色食品岭头单丛茶生产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
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2.31 MB

部分标准内容:
Ics65.020.0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16775-2005
东省地方标准
DB/T222—2005
绿色食品
岭头单丛茶生产技术规程
Green food--Technical Code for Lingtou Dancong tea producing2005-02-24发布
2005-05-24实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由广东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前言
本标准由广东省绿色食品办公室,饶平县科学技术协会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植雄、刘福益、张树恒、余志伟、汤琼。DB/T222—2005
木主茶丛单长会品食录
福划来
1范围
绿色食品岭头单丛茶生产技术规程DB/T222-—2005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岭头单丛茶的产地环境、茶园规划、苗木生产技术、茶园大田生产技术、鲜叶采摘技术,茶叶加工技术、包装、贮运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绿色食品岭头单丛茶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NY/T288绿色食品茶叶
NY/T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658
3产地环境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应符合NY/T391规定的要求。茶园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最好选择海拔300米~1000米的边远山区,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末受污染、土质肥沃、周围林木繁茂、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段建设生产基地4茶园规划
4.1优化茶园生态环境
4.1.1林木保护与设置
茶园基地周围原有的树木,特别是上风口的林木,要严格加以保护,原有林木稀少的,要营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防护林带,林带与茶行应隔开2Ⅲ以上,中间开隔离沟:在茶园周边,要营造多物种结构的林,茶人工群落,以造就茶树生长的小环境。树种要求对生态平衡有益,如银合欢、柯木、相思树、苦等,最好是选择环保型果树,如杨梅。AA级绿色食品茶园,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以山、河、湖泊以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为宜。4.1.2行道树与遮荫树设置
茶园要种植适宜的行道树和遮萌树:对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只要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的,应保留并加以护育,使之成为茶园的行道树或遮荫树:沟渠、茶厂、房舍周边空地,应种草、植树,宜选择根深,冬季落叶,且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经济林或观赏树:大面积连片的茶园,应有自然植被或人工绿化带穿插其中。
4.2完善水土保持设施
4.2.1合理利用地形条件
应从有利于水土保持、方便排灌、交通便利的原则出发,按地形合理规划山,水、林、园,形成环1
保型的农业种植体系。山地茶园坡度不宜超过25度。4.2.2完善保水,排水设施
DB/T222—2005
根据地形条件,应在茶园最上方与林地交界处开设集水沟(宽60cm深50cm):在茶园最下方与农田交界处开设排水沟(宽40cm、深50cm):茶园横路内侧设横水沟:纵路两侧设排水沟,纵、横水沟每隔3m,应设一个低于沟面10cm的梯形“沉泥墩”。4.2.3筑梯保土
山坡地茶园应按等高线开垦、修筑梯级,梯面宽1.5m~2.5m,坡度稍大的,可修筑等高不等宽的梯级,最小宽度不小于1.5m,梯壁基脚应修宽20cm、深10cm的梯壁沟,梯壁后倾20°左右,梯面略内倾,外沿设高10cm、宽20cm的梯埋。4.2.4合理利用表层土壤
须与挖种植沟(深0.5m、宽0.5m)相结合,将底土挖放于睦面外侧,表土回沟:建造梯级,采取里挖外填,筑好梯壁,修筑出第一个梯级,然后将要修筑的第二层梯级的表土取下,作为第一个梯面用,自下而上,再造第二层梯级,依次逐级向上修筑。4.3道路规划
根据茶园规模,因地制宜设置机耕道和纵、横人行道。机耕道联结茶区或茶园,路面宽3m~4m,工作道贯穿全园并与机耕道连接,路面宽1.2m~1.5,山地茶园以“工”字形设置纵横人行道,横道与梯级平行,上、下横道距离可有5个~6个梯级:纵道应斜向上坡,与横道连接,横道距离40m~50m,路面宽约1.5m
4.4生产设施规划
AA级绿色食品茶园,须配备有机肥区制池、蓄水池及节水裁培等设施。每3/15公项(三亩)至5/15公项(五亩)茶园,可设一个容积为5m~6m的水池或区肥池,顺梯级方向设置。4.5品种布局
应选择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且表现抗逆性强和品质优良的茶叶品种,并提倡品种合理搭配种植。5苗木生产技术
5.1质量要求
5.1.1苗圖质量
苗面地应选择水源充足,易排灌,每天日照不少于6h的水田或山坡园地。选定的苗圃地应预先进行深耕,经过3个月以上的土壤风化,再行使用。5.1.2品种质量
应选用抗性强、品质优良的品种进行繁殖。母树培育,要求枝条健壮、无病虫寄生和危害;从外地引进的扦插枝条,不得将危险性病虫带入。5.1.3苗木质量
繁育的苗术应达到国家检疫合格标准。5.2育苗过程及操作要求
5.2.1苗地整理
5.2.1.1碎土整睦
苗地要耕粑砰土,沿东西方向整哇,哇面宽100cm,高15cm20cm,沟宽50cm:整哇可结合施有机基肥,每亩睦面须施用有机复合肥200kg~250kg,基肥应与哇面土壤混合拌匀整平。5.2.1.2铺盖新土
在哇面加盖过筛的黄泥心土,整平压实后厚度约3cm~5cm。5.2.1.3遮荫设施
可采用遮荫网预先搭盖遮荫棚,棚高1.8m,荫棚透光率约25%:也可在短穗扦插时,在哇面插芒其草遮荫。
5.2.2短穗扦插
5.2.2.1剪取枝条
DB/T222—2005
母树新梢须预先“打顶”,经3d~5d,选择当季半木质化、腋芽饱满、无病虫害的成熟枝条剪取。5.2.2.2剪穗
要求剪口平滑,呈45”斜剪,每穗带1个腋芽,1片真叶,叶下茎长约3cm:插穗要保持新鲜,宜随剪随插:要运输的,须充分喷湿,用萝筐装好,不能紧压,当天插不完的,应放置阴凉处,并保持湿润,一般不可超过48h。
5.2.2.3扦插时间
一年四季皆宜,一般每天在早晨10时之前或下午4时以后扦插,夏季宜在早晨9时前或下午5时以后扦播。
5.2.2.4扦插规格
行距10cm,株距4cm~5cm,以穗间叶片不重叠为度,每由插8万~10万穗5.2.2.5扦插要领
扦插穗前应浇水湿透黄泥哇面,以黄泥湿润而不粘手为宜:扦插时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叶柄垂直插入土中,腋芽和叶柄露出土面,插穗两侧泥土稍加压实:叶片朝向应统一,插后立即喷足水分。5.2.3苗圃管理
5.2.3.1水分管理
苗床应经常保持湿润。扦插后20天内,每天早晚浇水各一次:第20至60天,插穗发根初期,每天浇水一次:当茶苗长到10cm后,可根据土壤含水量灵活掌握遇到雨天,应注意排水。5.2.3.2施肥管理
插穗发根后,分次施追肥,采用腐熟的尿水或有机水肥兑水施用。生长前期4个月,多次薄施,约15天施肥1次,促进根系生长:5个月以后,茶苗地上部生长加快,追肥浓度量须适当增加,每月追肥1次,促进壮苗。
5.2.3.3除草、除蕾
茶苗发根、生长稳定以后,哇面才可除草。除草应先淋湿面,并按住草边的泥土,避免因除草造成松根死苗:春茶插的插穗易生花蕾,应及时用手轻力摘除。5.2.3.4光照管理
调整用遮荫网作荫棚的光照,宜在阴天进行。开始扦插时的荫棚光照掌握在25%左右:当茶苗长高达20cm时,调整光照约为50%:茶苗高达25cm~30cm时,调整光照为70%;至茶苗高达30cm以上时,撤除荫棚恢复全光照。出圃前,至少应有1个月的全光照“炼苗”期。用芒其作遮荫材料的,应及时扶正芒其并参照上述情况合理增减芒其遮荫度,一般育苗全过程应调节芒2次~3次,疏去部分芒其,增加光照,疏后哇面均应及时浇水。5.2.3.5茶苗打顶
茶苗高达30cm时,应剪去20cm以上的枝叶,促其分枝。打项要整齐一致。5.2.3.6病虫害防治
苗画地主要发生的病虫有蚜虫、小绿叶蝉(浮尘子)、害螨、云纹叶枯病和白星病:防治方法:蚜虫、小绿叶蝉,可喷施鱼藤酮、烟碱等;云纹叶枯病和白星病可用0.5%~1%的等量式波尔多液喷射:害螨可用矿物油和石硫合剂防治。全程都应及时摘除病叶。5.2.4茶苗出圃
5.2.4.1出围茶苗高度不应低于25cm,基部3cm处的直径(粗度)应达0.4cm以上,茶苗应无病虫害,不脱叶。
5.2.4.2茶苗出圃前一天淋足水,起苗时应多带土少伤根,不损枝叶。5.2.4.3出圃茶苗需长途运输时,须用黄泥浆蘸根,保护根系;一般每100株一扎,可用尼龙薄膜袋或稻草包扎好根部。运输车辆还应有逢布覆盖,严禁风吹日晒。3
6茶园大田生产技术
6.1茶苗定植
6.1.1定植前肥土处理
6.1.1.1施基肥
在已预先开挖的种植沟(50cm×50cm)中,施入腐熟有机质肥并与底土拌勾。6. 1.1.2碎土平沟
用碎土回填种植沟至高于睦面10cm。6.1.2定植时间及规格
6.1.2.1时间
茶苗定植宜在冬季的“大寒”至“立春”之间,趁雨后种植最好。6.1.2.2规格
DB/T222—2005
梯级茶园采用双行条植,行距40cm,株距20cm~30cm,每1/15公项(一亩)定植2000株左右。平地茶园的大行距为120cm,小行的行距为30cm,株距为50cm,采用双行梅花点种植(俗称狗脚迹)。
6.1.3定植方法
6.1.3.1定植沟(穴)
开宽、深均为30cm的定植沟(穴),沟(穴)底须预先淋水至湿润。6.1.3.2方法
置茶苗于定植沟(穴)内,一手将茶苗扶直,理顺根系,一手填土,当填土至定植沟(穴)的一半时,轻提苗,舒展根系,稍压紧,适当淋水使土填润湿,再覆土至根颈处、压实,并淋定根水,再覆盖一层松土。茶苗定植的深度,以根颈部(俗称头)入泥4.5cm~6cm为宜。6.1.3.3遮荫
定植的当天应在苗株两边盖上稻草或山草,并在苗的周围插上芒其遮荫。6.1.4定植苗管理
6.1.4.1保湿
在茶苗种植后的一个月内应保持土壤湿润:一般在种后三天内,每天早晨浇水一次,连续三天:以后每隔7d~10d浇水一次。
6.1.4.2施肥
当茶苗定植后二个月左右,茶苗开始发芽时,在其根部处打穴薄施有机水肥,一般为半个月施肥一次,连续施3次以上,高温季节不宜施肥。6.1.4.3耕
在秋冬季要进行一次浅耕松土,适当培土并补充覆盖稻草或山草。6.2茶园大田管理
6.2.1土壤管理
6.2.1.1管理原则
合理耕作,改善土壤环境,保持水土,提高抵抗自然灾害能力。6.2.1.2水土保持
山地茶园集雨沟要达到防洪要求,茶园梯壁、梯、集水排水沟要保持完好:要防止水沟、梯壁崩塌、沟道崩缺淤塞,损坏时要及时修复,防止水土流失: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绿肥、护坡植物,如爬地兰、金光菊、大叶猪屎豆等。6.2.1.3合理耕敏
茶园以及周边杂草,严禁使用除草剂。在春、夏季雨后,应及时“浅耕”2次~3次,深度约4cm~6cm,清除杂草,兼具松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秋茶采摘后,应及时进行一次“中耕”,深度约10cm并结合施秋冬肥、整修水土保持设施。4
6.2.1.4定期深耕
DB/T222-—2005
视茶园树势生长情况而定,一般4年~5年深耕一次,深度约20cm~30cm,在当年秋茶采摘后进行。深耕应结合施肥改土,更新茶树根系,提高活力。6.2.2茶园施肥
6.2.2.1施肥原则
应符合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规定的要求6.2.2.2施肥要求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两者施用量的比例为6:4。在施用化肥时,应注意氮,磷,钾平衡使用,控制氮肥的用量,防止鲜叶含氮量过多,造成碳/氮失衡,影响品质。6.2.2.3施肥操作
6.2.2.3.1方法
般固体有机肥(饼肥、堆肥、既肥等)以及磷肥、钾肥应作为基肥,于茶树冠外叶缘下垂处开20cm×25cm的施肥沟进行埋施:液态有机肥、速效肥宜作追肥,于树冠外叶缘下垂处开10cm×20cm的施肥沟进行沟施。
6.2.2.3.2时间
基肥于上年12月至翌年1月施用:若施用的有机肥品质好,施用量大,也可隔年施一次。追肥于每年2月上旬、6月上旬施用,最后一次追肥必须在秋茶采摘前30天进行。叶面追肥必须在采摘前20天喷施。
6.2.2.3.3用量
在按基肥为60%追肥为40%比例要求施足基肥的前提下,合理使用道肥。一股每1/15公领施基肥150kg:AA级绿色食品茶园,追肥应以液态有机氮为主,如以干态饼肥折算,每米茶行不少于0.5Kg饼肥要采用发酵腐熟分次兑水施用:A级绿色食品茶园,在允许施用化肥的情况下,宜施用三元复合肥,每1/15公项施用量为50kg,具体为:2月上旬20kg6月上旬15kg、9月上旬15kg6.2.3茶园保水、灌水
6.2.3.1茶园覆盖
提侣茶园铺草,保护土壤水分。覆盖材料可就地取材,如山草、茅草、稻草等,覆盖厚度为5cm~10 cm,覆盖过程,采用草头压住草尾有序地进行。6.2.3.2节水栽培
提倡采用滴灌技术,建立滴灌设施。6.3茶树修剪
6.3.1定型修剪
用于1年~3年生长的茶园。采用平形修剪法,分3次进行。第1次,茶苗定植时,若株高超过30cm的,须剪去25cm以上的主梢。定植1年的茶园,宜在11月~12月于茶树高度30cm~35cm处平剪。第2次,定植2年的茶园以采代剪,宜在11月~12月于上年茶树剪口处提高10cm平剪,保留茶树高度为40cm~45cm。第3次,定植3年的茶园,各轮新梢以采代剪,在11月~12月于上年剪口处提高10cm平剪,茶树定型高度为50cm~55cm。6.3.2轻修剪(即整形修剪)
用于正式投产茶园,在定型高度(40cm55cm)基础上,提高5cm处进行平剪:茶树采摘面的高度,以不超过75cm为宜。高山茶区的树冠高度,可灵活掌握。为提高单丛茶园的春、秋、冬茶产量,提倡在春茶采摘后进行轻修剪。6.3.3深修剪
当茶树长出的新梢芽叶瘦小,茶园出现夹叶多和产量明显下降时必须进行深修剪,可于4月中下旬,用平剪方法剪去树冠上部15cm的一层鸡爪枝6.3.4重修剪
DB/T222—2005
呈现衰老或未老先衰的茶树,可通过重修剪复壮树冠。一般是在2月中下旬施足基肥的前提下,于当年的4月中下旬剪去1/2的上部树冠,剪后当年参照幼龄茶树管理,宜以采代剪,培养树冠。6.3.5台割
十分衰老的茶树,采用台割更新。可提前二个月施足基肥之后,在离地面25cm的茶树高处踞去或砍掉茶树上部的全部枝干,台割后的茶树,应参照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方法,重新养蓬。6.4病虫害防治
6.4.1防治原则
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敌,控制病虫害发生,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原则。可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及化学防治等措施。
6.4.2农业防治
主要有及时采摘:适度修剪,改冬剪为夏剪:勤除杂草,秋冬季深耕、清园,合理施肥等。6.4.3生物防治
应加强对茶园寄生性、捕食性天敌的保护,以虫治虫。利用有益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如白僵菌等。利用病毒治虫,如茶尺護,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6.4.4物理防治
主要有人工捕杀或摘除。利用黑光灯诱杀有趋光性的茶树害虫:色板、糖醋液诱杀、性诱杀。6.4.5化学防治
使用的农药应符合NY/T393农药使用准则规定的要求。AA级绿色食品茶园,禁止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农药及增效剂。
6.4.6主要害虫的防治
一茶小绿叶蝉
应在5月~6月、8、9、10月茶小绿叶蝉若虫高峰期前防治。防治要点:①分批及时采茶,剪去带有大量寄生卵和若虫的枝叶,改冬剪为夏剪,抑制其发展:②喷施白僵菌或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如印素。除虫菊酯和鱼藤酮等:③发生量较多的年份,在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一害螨类
防治要点:①分批及时采茶,剪去大量寄生卵和若虫的枝叶,改冬剪为夏剪,抑制其发展;②喷施矿物油:③发生量较多的年份,在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一茶毛虫
防治要点:①分批及时采茶,剪去带有大量寄生卵和若虫的枝叶,改冬剪为夏剪,抑制其发展:②喷施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③灯光诱杀成虫。一茶蚜虫
防治要点:①结合采茶,把有虫新梢一并采除干净:②当蚜虫发生较多时,可喷施鱼藤酮、烟碱等进行防治。
6.4.7茶树主要病害的防治
茶树病害主要有:白腥病、轮斑病、茶炭疽病。防治要点:①分批及时采茶,剪去发病程度较严重的枝叶,改冬剪为夏剪,抑制其发展;②常年发病的茶园,可结合冬季封园,喷施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0.6%1%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防治。7鲜叶采摘技术
7.1技术准则
7.1.1采摘标准
“小开面”(第一叶相当于第二叶的三分之一叶面)至“中开面”(第一叶相当于第二叶的三分之二叶面)的2~4叶梢。
7.1.2采摘时间
DB/T222—2005
晴天有阳光的天气,“下午青”最佳、“上午青”次之、“露水青”较差:雨天采的“雨水青”质量最差。
采摘原则
幼龄茶树的采摘宜以养为主,采养结合:采强养弱,采顶养侧:采高养低,采密养疏。成龄茶树的采摘宜以采为主,以养为辅,实行及时分批按标准采摘。7.2操作要求
7.2.1幼龄茶园采摘
各轮新梢均应适当打顶采摘,1年生的茶树,当植株新梢长至5片~7片真叶,株高超过30cm时,进行打顶:2年~3年生茶树的各轮新梢,一般留2叶采摘:顶端优势特别强的少留叶,枝梢细弱的多留叶,采平树冠面。
7.2.2成龄茶园采摘
当新梢顶芽展叶成为小开面后的3d~5d内,应及时按标准进行采摘。要点:①应分批进行,先熟先采,后熟后采,同时采净蓬底的嫩梢:②好的原料应在晴天下午采,一般原料上午采:③应坚持“骑马采”方法,即拇指和食指捏住茶枝,叶子分在指的两边,轻力上折,由下而上,由侧而中;④“四分开三不要、二及时”,即老嫩分开,露水青与干水青分开、早青、中午青、下午青和伤晚青分开,正常青与病虫青分开:不要折伤茶青,不要使茶青受晒,不要紧压茶篓或茶筐中茶青,及时称收茶青,及时分批进厂。
7.2.3鲜叶运输
盛装和运输工具要清洁,无异味,无污染:运送鲜叶应避免阳光曝晒,轻装轻放8茶叶加工技术
8.1加工条件
8.1.1环境条件
8.1.1.1茶厂选址、厂区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8.1.1.2茶厂应远离污染源:厂内主要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和堆放垃圾的设施,并绿化厂区周围环境车间和仓库房屋应建筑牢固,空气流通,采光明亮,并有相应的更衣、洗涤、通风、防蝇、防尘、防潮设施。
8.1.1.3加工废水和生活污水要有完善的收集、必要的处理和排放系统,防止污染厂内外环境,8.1.2厂房及设备卫生
室内要清洁卫生,地面、墙壁、门窗、天花无尘垢,无蚊、蝇、鼠、蟑螂。8.1.2.1
茶叶加工,贮藏场所及周围场地严禁使用人工化学物品,防止外来污染。8.1.2.2
8.1.2.3制茶机械宜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工具宜采用竹制品:每次加工前、后均需对机械、工具及时清理、清洗。
8.1.2.4车间内禁止吸烟和随地吐痰等。8.1.3人员卫生
人员必须定期体检,凭健康证上岗,保持个人卫生,上班着工作服和工作帽、换工作鞋,且要净手才可直接接触茶叶。
8.2加工过程及要求
8.2.1鲜叶验收、摊青
8.2.1.1验收
进厂鲜叶,须逐件评级、称量验收。鲜叶等级评定应符合企业标准的规定。8.2.1.2摊青
宜在阴凉的室内进行,即把鲜叶摊放在竹帘上或竹筛上进行敢热摊青,厚度约10cm,大批7
DB/T222—2005
量的可在地面麓垫上摊凉。茶青经散热降温后,即可进行晒青,过程应轻放轻装,防止机械损伤。8.2.2晒青凉青
8.2.2.1晒青
宜在较弱阳光下进行,即把茶青薄摊在室外晒埋的竹帘上或竹筛上,厚度约3cm,中间可轻翻-次。一般叶质厚、含水量高、阳光弱,晒青时间较长,相反则短。以茶青由原来的青绿色有光泽晒至暗绿色无光,叶质柔软,便可完成。8.2.2.2凉青
室外晒青后,应及时将晒青叶移入室内,将茶青摊放在竹筛上进行凉青,室温较高或晒青偏重的可直接将竹筛放在地面上,排放时间约1h1.5h。摊凉过程不宜翻动,不能在高温处或当风处进行。8.2.3做青
8.2.3.1操作要求
应根据晒青的程度,室内的温度,茶青的气味,茶青的雄健度和红度的变化情况灵活掌握。一般要摇青6次~7次,要点是:摇青用力由轻渐重,转数由少渐多:静置时间由短渐长,青叶逐次由薄到厚。每次摇青后,将茶青摊放在竹筛中,置于凉青架上,静置一段时间,春茶做青与茶青变化指标如表1所示,其他季节可参照使用。
表1做青与茶青变化指标
摇青次数
静置时间
注,手碰一来回算一次,摇筛一转算一次。8.2.3.2摇筛规格
静置过程茶青
气味变化
微水青味至无味
水青味至无味
水青香味至无味
微青花香味
花香味至微甜味
花甜香味微青
花甜蜜味微青
静置结束茶
青红度情况
叶边锯齿尖微红
叶边锯齿红度一半
叶边锯齿全红
红边扩至锯齿内叶边缘
红边占5%叶缘
红边占10%叶缘
红边占15%叶缘
竹篇制的直径130cm、深28cm、网眼0.5cm×0.5cm、底呈半弧形的圆形筛,每筛投叶量3kg~5kg
8.2.3.3做青环境
适宜的室温22℃~24℃,相对湿度70%~80%。8.2.3.4做青适度
要求叶片15%转红,红、绿黄叶之比约为15:85,叶底开展雄健(如翻转的汤匙状),有清甜花香味。8.2.4杀青
8.2.4.1杀青温度
以叶温不低于80℃为宜,一般是以锅温130℃(距锅底3cm),以青叶倒入锅里可以听到断续响声为适度。
8.2.4.2投叶量
手炒每次投叶2.5kg:爪齿式炒锅投叶4kg~5kg:滚筒杀青机110型投叶20kg。8.2.4.3杀青时间
全程约10分钟。采取先焖炒,中间扬,后扬焖结合的炒茶方式。8.2.4.4杀青适度
炒至叶子柔软返松,叶色黄绿,手捏茶青无水分,位于叶柄处的茶梗折之不断,清香显露为适度。8.2.5揉抢
8.2.5. 1 温揉
杀青叶出锅后摊开散热至30℃左右即可入桶揉抢。8.2.5.2投叶量
按不同机型而定,以揉桶容量的90%~95%为宜。8.2.5.3加压方式
采取轻→中→松→重→松的加压方式。8.2.5.4揉抢适度
以叶片紧卷成条为适度,揉抢下机后要及时理条。8.2.6烘焙
可采用热风焙橱、焙笼、烘干机等设备进行烘焙,烘焙过程要“三焙三降温”。8.2.6.1初焙
DB/T222—2005
温度控制在110℃~120℃(烘干机热风为140℃~150℃),中间要翻拌茶叶1次2次,烘至茶叶六成干和手捏茶胚不粘为适度,然后将茶叶取出,薄摊在竹制筛上降温,待降温后进入二焙。8.2.6.2二焙
温度控制在90℃~00℃,中间翻拌2次~3次,烘至茶叶九成干,茶梗折之即断为适度,经摊凉后进入三焙。
8.2.6.3三焙
温度控制在60℃~70℃,中间翻拌2次,烘至干噢清香,茶梗折之即断,叶子用手捏即成碎片茶叶含水量大约在7%左右为适度。茶叶下烘后须摊凉,及时包装入库。8.2.7毛茶包装,运输、购存
初制茶盛装工具、运输工具、贮存场所宜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无污染,并且要防潮、防雨、防晒。
8.2.7.1包装
用不透气的食品级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包装,外加布袋:也可用密封的铁桶、铁箱、陶瓷罐包装。禁用聚氯乙烯、再生料等包装材料。8.2.7.2装运
绿色食品茶叶不得与其它物品混装混运:搬运起卸应轻拿轻放。8.2.7.3贮存
绿色食品茶叶应有专用贮存场所,不能与常规产品混同贮藏:专用仓库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详细记载出入仓库的茶叶批号、数量和时间:仓库应保持清洁干燥,地面要有木板垫层,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进出仓库人员应换鞋,严禁仓库内吸烟和随地吐痰;做好防鼠、防虫、防霉工作,严禁使用人工合成的杀虫剂、灭鼠剂。
8.3精制
8.3.1毛茶品质验收归堆
批量毛茶品质验收、归堆,可参照表2进行。表2毛茶品质验收归堆
(堆级)
高档茶
中档茶
低档茶
条索紧结,勾齐,色泽黄褐显润,枝梗少且细小,条索尚紧结、尚匀齐,色泽黄褐尚润,枝梗较少。条索较紧结、较匀齐,色泽黄褐欠润,枝梗较粗大灰杂。
花蜜香气高锐
有花蜜香,香气清高
香气尚清
醇爽、回甘力强
浓醇、回甘
浓尚醇
8.3.2投料
DB/T222—2005
根据精制加工能力,每批约取料500kg~1000kg毛茶。采用分级加工方法,即单级(堆级)付制、单级收回,最后收回同级精制茶。8.3.3分筛
分筛顺序是先抖筛后圆筛。
抖筛配置:筛网孔径5mm、2mm,分出一号、二号、三号茶。5mm孔筛面为一号茶,直接送栋剔:5mm筛底2mm筛面,称二号茶,送平面圆筛机分筛:2mm筛底称三号茶,上风选机风选。
平面圆筛机分筛:筛网孔径5mm和4mm,分别筛出一号、二号、三号茶。5mm筛面称一号茶直接送栋别:5叫筛底~4m筛面,称二号茶,上风选机4m筛底为三号茶,上飘筛(手筛),飘去黄片碎片茶。
8.3.4风选
一抖筛分出的二号茶和平面圆筛机分出的三号茶,送动力风选机风选,第一口是正身茶,送持剔:第二口较混杂,经反复风选,直至干净,送抹剔,第三、四口是茶片。抖筛分出来的二、三号茶,送风选机风选,分离出一号茶末和二号茶末。8.3.5栋剔
用手工剔除粗老茶头、扁条茶、茶梗、黄片和夹杂物。8.3.6匀堆
正茶按堆级匀堆。
8.3.7烘焙
8.3.7.1烘焙操作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用烘干机烘干,热风温度为120℃左右,上烘15min(慢档),烘3次~4次,每次烘后经摊凉,再上烘。用焙笼烘干,焙心温度为70℃~80℃,每笼置茶约3kg~4kg,茶叶放入笼内应抛撒均匀,焙6h7h,中间下焙,翻拌2次~3次,嘎之感到清香。8.3.7.2烘焙适度
以成茶含水量在3%~5%为宜
9包装、储运
9.1包装
9.1.1原则
必须符合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的要求9.1.2材料
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可用不透气的聚乙(丙)烯塑料袋包装,禁用聚氯乙烯,再生料等材料:任何包装材料不能受杀菌剂、防魔剂、熏蒸剂、杀虫剂等物品的污染。9.1.3标志、标签
9.1.3.1绿色食品标志
包装上应标有绿色食品商标标志,标志的设计及标注应按《中国绿色食品商标标志设计使用规范手册》执行。
9.1.3.2包装标签
应符合GB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规定。主要内容为茶叶名称、质量等级、产品标准号、净含量、厂名、批号、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志、条码等。9.2购存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关于食品贮藏的规定:禁止绿色食品茶叶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化学合成物接触,毛茶贮存按8.2.7执行。1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16775-2005
东省地方标准
DB/T222—2005
绿色食品
岭头单丛茶生产技术规程
Green food--Technical Code for Lingtou Dancong tea producing2005-02-24发布
2005-05-24实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由广东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前言
本标准由广东省绿色食品办公室,饶平县科学技术协会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植雄、刘福益、张树恒、余志伟、汤琼。DB/T222—2005
木主茶丛单长会品食录
福划来
1范围
绿色食品岭头单丛茶生产技术规程DB/T222-—2005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岭头单丛茶的产地环境、茶园规划、苗木生产技术、茶园大田生产技术、鲜叶采摘技术,茶叶加工技术、包装、贮运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绿色食品岭头单丛茶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NY/T288绿色食品茶叶
NY/T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658
3产地环境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应符合NY/T391规定的要求。茶园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最好选择海拔300米~1000米的边远山区,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末受污染、土质肥沃、周围林木繁茂、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段建设生产基地4茶园规划
4.1优化茶园生态环境
4.1.1林木保护与设置
茶园基地周围原有的树木,特别是上风口的林木,要严格加以保护,原有林木稀少的,要营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防护林带,林带与茶行应隔开2Ⅲ以上,中间开隔离沟:在茶园周边,要营造多物种结构的林,茶人工群落,以造就茶树生长的小环境。树种要求对生态平衡有益,如银合欢、柯木、相思树、苦等,最好是选择环保型果树,如杨梅。AA级绿色食品茶园,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以山、河、湖泊以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为宜。4.1.2行道树与遮荫树设置
茶园要种植适宜的行道树和遮萌树:对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只要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的,应保留并加以护育,使之成为茶园的行道树或遮荫树:沟渠、茶厂、房舍周边空地,应种草、植树,宜选择根深,冬季落叶,且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经济林或观赏树:大面积连片的茶园,应有自然植被或人工绿化带穿插其中。
4.2完善水土保持设施
4.2.1合理利用地形条件
应从有利于水土保持、方便排灌、交通便利的原则出发,按地形合理规划山,水、林、园,形成环1
保型的农业种植体系。山地茶园坡度不宜超过25度。4.2.2完善保水,排水设施
DB/T222—2005
根据地形条件,应在茶园最上方与林地交界处开设集水沟(宽60cm深50cm):在茶园最下方与农田交界处开设排水沟(宽40cm、深50cm):茶园横路内侧设横水沟:纵路两侧设排水沟,纵、横水沟每隔3m,应设一个低于沟面10cm的梯形“沉泥墩”。4.2.3筑梯保土
山坡地茶园应按等高线开垦、修筑梯级,梯面宽1.5m~2.5m,坡度稍大的,可修筑等高不等宽的梯级,最小宽度不小于1.5m,梯壁基脚应修宽20cm、深10cm的梯壁沟,梯壁后倾20°左右,梯面略内倾,外沿设高10cm、宽20cm的梯埋。4.2.4合理利用表层土壤
须与挖种植沟(深0.5m、宽0.5m)相结合,将底土挖放于睦面外侧,表土回沟:建造梯级,采取里挖外填,筑好梯壁,修筑出第一个梯级,然后将要修筑的第二层梯级的表土取下,作为第一个梯面用,自下而上,再造第二层梯级,依次逐级向上修筑。4.3道路规划
根据茶园规模,因地制宜设置机耕道和纵、横人行道。机耕道联结茶区或茶园,路面宽3m~4m,工作道贯穿全园并与机耕道连接,路面宽1.2m~1.5,山地茶园以“工”字形设置纵横人行道,横道与梯级平行,上、下横道距离可有5个~6个梯级:纵道应斜向上坡,与横道连接,横道距离40m~50m,路面宽约1.5m
4.4生产设施规划
AA级绿色食品茶园,须配备有机肥区制池、蓄水池及节水裁培等设施。每3/15公项(三亩)至5/15公项(五亩)茶园,可设一个容积为5m~6m的水池或区肥池,顺梯级方向设置。4.5品种布局
应选择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且表现抗逆性强和品质优良的茶叶品种,并提倡品种合理搭配种植。5苗木生产技术
5.1质量要求
5.1.1苗圖质量
苗面地应选择水源充足,易排灌,每天日照不少于6h的水田或山坡园地。选定的苗圃地应预先进行深耕,经过3个月以上的土壤风化,再行使用。5.1.2品种质量
应选用抗性强、品质优良的品种进行繁殖。母树培育,要求枝条健壮、无病虫寄生和危害;从外地引进的扦插枝条,不得将危险性病虫带入。5.1.3苗木质量
繁育的苗术应达到国家检疫合格标准。5.2育苗过程及操作要求
5.2.1苗地整理
5.2.1.1碎土整睦
苗地要耕粑砰土,沿东西方向整哇,哇面宽100cm,高15cm20cm,沟宽50cm:整哇可结合施有机基肥,每亩睦面须施用有机复合肥200kg~250kg,基肥应与哇面土壤混合拌匀整平。5.2.1.2铺盖新土
在哇面加盖过筛的黄泥心土,整平压实后厚度约3cm~5cm。5.2.1.3遮荫设施
可采用遮荫网预先搭盖遮荫棚,棚高1.8m,荫棚透光率约25%:也可在短穗扦插时,在哇面插芒其草遮荫。
5.2.2短穗扦插
5.2.2.1剪取枝条
DB/T222—2005
母树新梢须预先“打顶”,经3d~5d,选择当季半木质化、腋芽饱满、无病虫害的成熟枝条剪取。5.2.2.2剪穗
要求剪口平滑,呈45”斜剪,每穗带1个腋芽,1片真叶,叶下茎长约3cm:插穗要保持新鲜,宜随剪随插:要运输的,须充分喷湿,用萝筐装好,不能紧压,当天插不完的,应放置阴凉处,并保持湿润,一般不可超过48h。
5.2.2.3扦插时间
一年四季皆宜,一般每天在早晨10时之前或下午4时以后扦插,夏季宜在早晨9时前或下午5时以后扦播。
5.2.2.4扦插规格
行距10cm,株距4cm~5cm,以穗间叶片不重叠为度,每由插8万~10万穗5.2.2.5扦插要领
扦插穗前应浇水湿透黄泥哇面,以黄泥湿润而不粘手为宜:扦插时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叶柄垂直插入土中,腋芽和叶柄露出土面,插穗两侧泥土稍加压实:叶片朝向应统一,插后立即喷足水分。5.2.3苗圃管理
5.2.3.1水分管理
苗床应经常保持湿润。扦插后20天内,每天早晚浇水各一次:第20至60天,插穗发根初期,每天浇水一次:当茶苗长到10cm后,可根据土壤含水量灵活掌握遇到雨天,应注意排水。5.2.3.2施肥管理
插穗发根后,分次施追肥,采用腐熟的尿水或有机水肥兑水施用。生长前期4个月,多次薄施,约15天施肥1次,促进根系生长:5个月以后,茶苗地上部生长加快,追肥浓度量须适当增加,每月追肥1次,促进壮苗。
5.2.3.3除草、除蕾
茶苗发根、生长稳定以后,哇面才可除草。除草应先淋湿面,并按住草边的泥土,避免因除草造成松根死苗:春茶插的插穗易生花蕾,应及时用手轻力摘除。5.2.3.4光照管理
调整用遮荫网作荫棚的光照,宜在阴天进行。开始扦插时的荫棚光照掌握在25%左右:当茶苗长高达20cm时,调整光照约为50%:茶苗高达25cm~30cm时,调整光照为70%;至茶苗高达30cm以上时,撤除荫棚恢复全光照。出圃前,至少应有1个月的全光照“炼苗”期。用芒其作遮荫材料的,应及时扶正芒其并参照上述情况合理增减芒其遮荫度,一般育苗全过程应调节芒2次~3次,疏去部分芒其,增加光照,疏后哇面均应及时浇水。5.2.3.5茶苗打顶
茶苗高达30cm时,应剪去20cm以上的枝叶,促其分枝。打项要整齐一致。5.2.3.6病虫害防治
苗画地主要发生的病虫有蚜虫、小绿叶蝉(浮尘子)、害螨、云纹叶枯病和白星病:防治方法:蚜虫、小绿叶蝉,可喷施鱼藤酮、烟碱等;云纹叶枯病和白星病可用0.5%~1%的等量式波尔多液喷射:害螨可用矿物油和石硫合剂防治。全程都应及时摘除病叶。5.2.4茶苗出圃
5.2.4.1出围茶苗高度不应低于25cm,基部3cm处的直径(粗度)应达0.4cm以上,茶苗应无病虫害,不脱叶。
5.2.4.2茶苗出圃前一天淋足水,起苗时应多带土少伤根,不损枝叶。5.2.4.3出圃茶苗需长途运输时,须用黄泥浆蘸根,保护根系;一般每100株一扎,可用尼龙薄膜袋或稻草包扎好根部。运输车辆还应有逢布覆盖,严禁风吹日晒。3
6茶园大田生产技术
6.1茶苗定植
6.1.1定植前肥土处理
6.1.1.1施基肥
在已预先开挖的种植沟(50cm×50cm)中,施入腐熟有机质肥并与底土拌勾。6. 1.1.2碎土平沟
用碎土回填种植沟至高于睦面10cm。6.1.2定植时间及规格
6.1.2.1时间
茶苗定植宜在冬季的“大寒”至“立春”之间,趁雨后种植最好。6.1.2.2规格
DB/T222—2005
梯级茶园采用双行条植,行距40cm,株距20cm~30cm,每1/15公项(一亩)定植2000株左右。平地茶园的大行距为120cm,小行的行距为30cm,株距为50cm,采用双行梅花点种植(俗称狗脚迹)。
6.1.3定植方法
6.1.3.1定植沟(穴)
开宽、深均为30cm的定植沟(穴),沟(穴)底须预先淋水至湿润。6.1.3.2方法
置茶苗于定植沟(穴)内,一手将茶苗扶直,理顺根系,一手填土,当填土至定植沟(穴)的一半时,轻提苗,舒展根系,稍压紧,适当淋水使土填润湿,再覆土至根颈处、压实,并淋定根水,再覆盖一层松土。茶苗定植的深度,以根颈部(俗称头)入泥4.5cm~6cm为宜。6.1.3.3遮荫
定植的当天应在苗株两边盖上稻草或山草,并在苗的周围插上芒其遮荫。6.1.4定植苗管理
6.1.4.1保湿
在茶苗种植后的一个月内应保持土壤湿润:一般在种后三天内,每天早晨浇水一次,连续三天:以后每隔7d~10d浇水一次。
6.1.4.2施肥
当茶苗定植后二个月左右,茶苗开始发芽时,在其根部处打穴薄施有机水肥,一般为半个月施肥一次,连续施3次以上,高温季节不宜施肥。6.1.4.3耕
在秋冬季要进行一次浅耕松土,适当培土并补充覆盖稻草或山草。6.2茶园大田管理
6.2.1土壤管理
6.2.1.1管理原则
合理耕作,改善土壤环境,保持水土,提高抵抗自然灾害能力。6.2.1.2水土保持
山地茶园集雨沟要达到防洪要求,茶园梯壁、梯、集水排水沟要保持完好:要防止水沟、梯壁崩塌、沟道崩缺淤塞,损坏时要及时修复,防止水土流失: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绿肥、护坡植物,如爬地兰、金光菊、大叶猪屎豆等。6.2.1.3合理耕敏
茶园以及周边杂草,严禁使用除草剂。在春、夏季雨后,应及时“浅耕”2次~3次,深度约4cm~6cm,清除杂草,兼具松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秋茶采摘后,应及时进行一次“中耕”,深度约10cm并结合施秋冬肥、整修水土保持设施。4
6.2.1.4定期深耕
DB/T222-—2005
视茶园树势生长情况而定,一般4年~5年深耕一次,深度约20cm~30cm,在当年秋茶采摘后进行。深耕应结合施肥改土,更新茶树根系,提高活力。6.2.2茶园施肥
6.2.2.1施肥原则
应符合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规定的要求6.2.2.2施肥要求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两者施用量的比例为6:4。在施用化肥时,应注意氮,磷,钾平衡使用,控制氮肥的用量,防止鲜叶含氮量过多,造成碳/氮失衡,影响品质。6.2.2.3施肥操作
6.2.2.3.1方法
般固体有机肥(饼肥、堆肥、既肥等)以及磷肥、钾肥应作为基肥,于茶树冠外叶缘下垂处开20cm×25cm的施肥沟进行埋施:液态有机肥、速效肥宜作追肥,于树冠外叶缘下垂处开10cm×20cm的施肥沟进行沟施。
6.2.2.3.2时间
基肥于上年12月至翌年1月施用:若施用的有机肥品质好,施用量大,也可隔年施一次。追肥于每年2月上旬、6月上旬施用,最后一次追肥必须在秋茶采摘前30天进行。叶面追肥必须在采摘前20天喷施。
6.2.2.3.3用量
在按基肥为60%追肥为40%比例要求施足基肥的前提下,合理使用道肥。一股每1/15公领施基肥150kg:AA级绿色食品茶园,追肥应以液态有机氮为主,如以干态饼肥折算,每米茶行不少于0.5Kg饼肥要采用发酵腐熟分次兑水施用:A级绿色食品茶园,在允许施用化肥的情况下,宜施用三元复合肥,每1/15公项施用量为50kg,具体为:2月上旬20kg6月上旬15kg、9月上旬15kg6.2.3茶园保水、灌水
6.2.3.1茶园覆盖
提侣茶园铺草,保护土壤水分。覆盖材料可就地取材,如山草、茅草、稻草等,覆盖厚度为5cm~10 cm,覆盖过程,采用草头压住草尾有序地进行。6.2.3.2节水栽培
提倡采用滴灌技术,建立滴灌设施。6.3茶树修剪
6.3.1定型修剪
用于1年~3年生长的茶园。采用平形修剪法,分3次进行。第1次,茶苗定植时,若株高超过30cm的,须剪去25cm以上的主梢。定植1年的茶园,宜在11月~12月于茶树高度30cm~35cm处平剪。第2次,定植2年的茶园以采代剪,宜在11月~12月于上年茶树剪口处提高10cm平剪,保留茶树高度为40cm~45cm。第3次,定植3年的茶园,各轮新梢以采代剪,在11月~12月于上年剪口处提高10cm平剪,茶树定型高度为50cm~55cm。6.3.2轻修剪(即整形修剪)
用于正式投产茶园,在定型高度(40cm55cm)基础上,提高5cm处进行平剪:茶树采摘面的高度,以不超过75cm为宜。高山茶区的树冠高度,可灵活掌握。为提高单丛茶园的春、秋、冬茶产量,提倡在春茶采摘后进行轻修剪。6.3.3深修剪
当茶树长出的新梢芽叶瘦小,茶园出现夹叶多和产量明显下降时必须进行深修剪,可于4月中下旬,用平剪方法剪去树冠上部15cm的一层鸡爪枝6.3.4重修剪
DB/T222—2005
呈现衰老或未老先衰的茶树,可通过重修剪复壮树冠。一般是在2月中下旬施足基肥的前提下,于当年的4月中下旬剪去1/2的上部树冠,剪后当年参照幼龄茶树管理,宜以采代剪,培养树冠。6.3.5台割
十分衰老的茶树,采用台割更新。可提前二个月施足基肥之后,在离地面25cm的茶树高处踞去或砍掉茶树上部的全部枝干,台割后的茶树,应参照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方法,重新养蓬。6.4病虫害防治
6.4.1防治原则
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敌,控制病虫害发生,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原则。可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及化学防治等措施。
6.4.2农业防治
主要有及时采摘:适度修剪,改冬剪为夏剪:勤除杂草,秋冬季深耕、清园,合理施肥等。6.4.3生物防治
应加强对茶园寄生性、捕食性天敌的保护,以虫治虫。利用有益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如白僵菌等。利用病毒治虫,如茶尺護,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6.4.4物理防治
主要有人工捕杀或摘除。利用黑光灯诱杀有趋光性的茶树害虫:色板、糖醋液诱杀、性诱杀。6.4.5化学防治
使用的农药应符合NY/T393农药使用准则规定的要求。AA级绿色食品茶园,禁止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农药及增效剂。
6.4.6主要害虫的防治
一茶小绿叶蝉
应在5月~6月、8、9、10月茶小绿叶蝉若虫高峰期前防治。防治要点:①分批及时采茶,剪去带有大量寄生卵和若虫的枝叶,改冬剪为夏剪,抑制其发展:②喷施白僵菌或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如印素。除虫菊酯和鱼藤酮等:③发生量较多的年份,在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一害螨类
防治要点:①分批及时采茶,剪去大量寄生卵和若虫的枝叶,改冬剪为夏剪,抑制其发展;②喷施矿物油:③发生量较多的年份,在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一茶毛虫
防治要点:①分批及时采茶,剪去带有大量寄生卵和若虫的枝叶,改冬剪为夏剪,抑制其发展:②喷施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③灯光诱杀成虫。一茶蚜虫
防治要点:①结合采茶,把有虫新梢一并采除干净:②当蚜虫发生较多时,可喷施鱼藤酮、烟碱等进行防治。
6.4.7茶树主要病害的防治
茶树病害主要有:白腥病、轮斑病、茶炭疽病。防治要点:①分批及时采茶,剪去发病程度较严重的枝叶,改冬剪为夏剪,抑制其发展;②常年发病的茶园,可结合冬季封园,喷施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0.6%1%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防治。7鲜叶采摘技术
7.1技术准则
7.1.1采摘标准
“小开面”(第一叶相当于第二叶的三分之一叶面)至“中开面”(第一叶相当于第二叶的三分之二叶面)的2~4叶梢。
7.1.2采摘时间
DB/T222—2005
晴天有阳光的天气,“下午青”最佳、“上午青”次之、“露水青”较差:雨天采的“雨水青”质量最差。
采摘原则
幼龄茶树的采摘宜以养为主,采养结合:采强养弱,采顶养侧:采高养低,采密养疏。成龄茶树的采摘宜以采为主,以养为辅,实行及时分批按标准采摘。7.2操作要求
7.2.1幼龄茶园采摘
各轮新梢均应适当打顶采摘,1年生的茶树,当植株新梢长至5片~7片真叶,株高超过30cm时,进行打顶:2年~3年生茶树的各轮新梢,一般留2叶采摘:顶端优势特别强的少留叶,枝梢细弱的多留叶,采平树冠面。
7.2.2成龄茶园采摘
当新梢顶芽展叶成为小开面后的3d~5d内,应及时按标准进行采摘。要点:①应分批进行,先熟先采,后熟后采,同时采净蓬底的嫩梢:②好的原料应在晴天下午采,一般原料上午采:③应坚持“骑马采”方法,即拇指和食指捏住茶枝,叶子分在指的两边,轻力上折,由下而上,由侧而中;④“四分开三不要、二及时”,即老嫩分开,露水青与干水青分开、早青、中午青、下午青和伤晚青分开,正常青与病虫青分开:不要折伤茶青,不要使茶青受晒,不要紧压茶篓或茶筐中茶青,及时称收茶青,及时分批进厂。
7.2.3鲜叶运输
盛装和运输工具要清洁,无异味,无污染:运送鲜叶应避免阳光曝晒,轻装轻放8茶叶加工技术
8.1加工条件
8.1.1环境条件
8.1.1.1茶厂选址、厂区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8.1.1.2茶厂应远离污染源:厂内主要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和堆放垃圾的设施,并绿化厂区周围环境车间和仓库房屋应建筑牢固,空气流通,采光明亮,并有相应的更衣、洗涤、通风、防蝇、防尘、防潮设施。
8.1.1.3加工废水和生活污水要有完善的收集、必要的处理和排放系统,防止污染厂内外环境,8.1.2厂房及设备卫生
室内要清洁卫生,地面、墙壁、门窗、天花无尘垢,无蚊、蝇、鼠、蟑螂。8.1.2.1
茶叶加工,贮藏场所及周围场地严禁使用人工化学物品,防止外来污染。8.1.2.2
8.1.2.3制茶机械宜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工具宜采用竹制品:每次加工前、后均需对机械、工具及时清理、清洗。
8.1.2.4车间内禁止吸烟和随地吐痰等。8.1.3人员卫生
人员必须定期体检,凭健康证上岗,保持个人卫生,上班着工作服和工作帽、换工作鞋,且要净手才可直接接触茶叶。
8.2加工过程及要求
8.2.1鲜叶验收、摊青
8.2.1.1验收
进厂鲜叶,须逐件评级、称量验收。鲜叶等级评定应符合企业标准的规定。8.2.1.2摊青
宜在阴凉的室内进行,即把鲜叶摊放在竹帘上或竹筛上进行敢热摊青,厚度约10cm,大批7
DB/T222—2005
量的可在地面麓垫上摊凉。茶青经散热降温后,即可进行晒青,过程应轻放轻装,防止机械损伤。8.2.2晒青凉青
8.2.2.1晒青
宜在较弱阳光下进行,即把茶青薄摊在室外晒埋的竹帘上或竹筛上,厚度约3cm,中间可轻翻-次。一般叶质厚、含水量高、阳光弱,晒青时间较长,相反则短。以茶青由原来的青绿色有光泽晒至暗绿色无光,叶质柔软,便可完成。8.2.2.2凉青
室外晒青后,应及时将晒青叶移入室内,将茶青摊放在竹筛上进行凉青,室温较高或晒青偏重的可直接将竹筛放在地面上,排放时间约1h1.5h。摊凉过程不宜翻动,不能在高温处或当风处进行。8.2.3做青
8.2.3.1操作要求
应根据晒青的程度,室内的温度,茶青的气味,茶青的雄健度和红度的变化情况灵活掌握。一般要摇青6次~7次,要点是:摇青用力由轻渐重,转数由少渐多:静置时间由短渐长,青叶逐次由薄到厚。每次摇青后,将茶青摊放在竹筛中,置于凉青架上,静置一段时间,春茶做青与茶青变化指标如表1所示,其他季节可参照使用。
表1做青与茶青变化指标
摇青次数
静置时间
注,手碰一来回算一次,摇筛一转算一次。8.2.3.2摇筛规格
静置过程茶青
气味变化
微水青味至无味
水青味至无味
水青香味至无味
微青花香味
花香味至微甜味
花甜香味微青
花甜蜜味微青
静置结束茶
青红度情况
叶边锯齿尖微红
叶边锯齿红度一半
叶边锯齿全红
红边扩至锯齿内叶边缘
红边占5%叶缘
红边占10%叶缘
红边占15%叶缘
竹篇制的直径130cm、深28cm、网眼0.5cm×0.5cm、底呈半弧形的圆形筛,每筛投叶量3kg~5kg
8.2.3.3做青环境
适宜的室温22℃~24℃,相对湿度70%~80%。8.2.3.4做青适度
要求叶片15%转红,红、绿黄叶之比约为15:85,叶底开展雄健(如翻转的汤匙状),有清甜花香味。8.2.4杀青
8.2.4.1杀青温度
以叶温不低于80℃为宜,一般是以锅温130℃(距锅底3cm),以青叶倒入锅里可以听到断续响声为适度。
8.2.4.2投叶量
手炒每次投叶2.5kg:爪齿式炒锅投叶4kg~5kg:滚筒杀青机110型投叶20kg。8.2.4.3杀青时间
全程约10分钟。采取先焖炒,中间扬,后扬焖结合的炒茶方式。8.2.4.4杀青适度
炒至叶子柔软返松,叶色黄绿,手捏茶青无水分,位于叶柄处的茶梗折之不断,清香显露为适度。8.2.5揉抢
8.2.5. 1 温揉
杀青叶出锅后摊开散热至30℃左右即可入桶揉抢。8.2.5.2投叶量
按不同机型而定,以揉桶容量的90%~95%为宜。8.2.5.3加压方式
采取轻→中→松→重→松的加压方式。8.2.5.4揉抢适度
以叶片紧卷成条为适度,揉抢下机后要及时理条。8.2.6烘焙
可采用热风焙橱、焙笼、烘干机等设备进行烘焙,烘焙过程要“三焙三降温”。8.2.6.1初焙
DB/T222—2005
温度控制在110℃~120℃(烘干机热风为140℃~150℃),中间要翻拌茶叶1次2次,烘至茶叶六成干和手捏茶胚不粘为适度,然后将茶叶取出,薄摊在竹制筛上降温,待降温后进入二焙。8.2.6.2二焙
温度控制在90℃~00℃,中间翻拌2次~3次,烘至茶叶九成干,茶梗折之即断为适度,经摊凉后进入三焙。
8.2.6.3三焙
温度控制在60℃~70℃,中间翻拌2次,烘至干噢清香,茶梗折之即断,叶子用手捏即成碎片茶叶含水量大约在7%左右为适度。茶叶下烘后须摊凉,及时包装入库。8.2.7毛茶包装,运输、购存
初制茶盛装工具、运输工具、贮存场所宜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无污染,并且要防潮、防雨、防晒。
8.2.7.1包装
用不透气的食品级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包装,外加布袋:也可用密封的铁桶、铁箱、陶瓷罐包装。禁用聚氯乙烯、再生料等包装材料。8.2.7.2装运
绿色食品茶叶不得与其它物品混装混运:搬运起卸应轻拿轻放。8.2.7.3贮存
绿色食品茶叶应有专用贮存场所,不能与常规产品混同贮藏:专用仓库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详细记载出入仓库的茶叶批号、数量和时间:仓库应保持清洁干燥,地面要有木板垫层,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进出仓库人员应换鞋,严禁仓库内吸烟和随地吐痰;做好防鼠、防虫、防霉工作,严禁使用人工合成的杀虫剂、灭鼠剂。
8.3精制
8.3.1毛茶品质验收归堆
批量毛茶品质验收、归堆,可参照表2进行。表2毛茶品质验收归堆
(堆级)
高档茶
中档茶
低档茶
条索紧结,勾齐,色泽黄褐显润,枝梗少且细小,条索尚紧结、尚匀齐,色泽黄褐尚润,枝梗较少。条索较紧结、较匀齐,色泽黄褐欠润,枝梗较粗大灰杂。
花蜜香气高锐
有花蜜香,香气清高
香气尚清
醇爽、回甘力强
浓醇、回甘
浓尚醇
8.3.2投料
DB/T222—2005
根据精制加工能力,每批约取料500kg~1000kg毛茶。采用分级加工方法,即单级(堆级)付制、单级收回,最后收回同级精制茶。8.3.3分筛
分筛顺序是先抖筛后圆筛。
抖筛配置:筛网孔径5mm、2mm,分出一号、二号、三号茶。5mm孔筛面为一号茶,直接送栋剔:5mm筛底2mm筛面,称二号茶,送平面圆筛机分筛:2mm筛底称三号茶,上风选机风选。
平面圆筛机分筛:筛网孔径5mm和4mm,分别筛出一号、二号、三号茶。5mm筛面称一号茶直接送栋别:5叫筛底~4m筛面,称二号茶,上风选机4m筛底为三号茶,上飘筛(手筛),飘去黄片碎片茶。
8.3.4风选
一抖筛分出的二号茶和平面圆筛机分出的三号茶,送动力风选机风选,第一口是正身茶,送持剔:第二口较混杂,经反复风选,直至干净,送抹剔,第三、四口是茶片。抖筛分出来的二、三号茶,送风选机风选,分离出一号茶末和二号茶末。8.3.5栋剔
用手工剔除粗老茶头、扁条茶、茶梗、黄片和夹杂物。8.3.6匀堆
正茶按堆级匀堆。
8.3.7烘焙
8.3.7.1烘焙操作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用烘干机烘干,热风温度为120℃左右,上烘15min(慢档),烘3次~4次,每次烘后经摊凉,再上烘。用焙笼烘干,焙心温度为70℃~80℃,每笼置茶约3kg~4kg,茶叶放入笼内应抛撒均匀,焙6h7h,中间下焙,翻拌2次~3次,嘎之感到清香。8.3.7.2烘焙适度
以成茶含水量在3%~5%为宜
9包装、储运
9.1包装
9.1.1原则
必须符合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的要求9.1.2材料
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可用不透气的聚乙(丙)烯塑料袋包装,禁用聚氯乙烯,再生料等材料:任何包装材料不能受杀菌剂、防魔剂、熏蒸剂、杀虫剂等物品的污染。9.1.3标志、标签
9.1.3.1绿色食品标志
包装上应标有绿色食品商标标志,标志的设计及标注应按《中国绿色食品商标标志设计使用规范手册》执行。
9.1.3.2包装标签
应符合GB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规定。主要内容为茶叶名称、质量等级、产品标准号、净含量、厂名、批号、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志、条码等。9.2购存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关于食品贮藏的规定:禁止绿色食品茶叶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化学合成物接触,毛茶贮存按8.2.7执行。1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地方标准(DB)标准计划
- DB36/1101.2-2019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2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 DB37/T3469.2-2018 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规范 第2部分:生产垃圾
- DB33/T2252-2020 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规范
- DB31/379-2015 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
- DB53/T277.28-2008 陆良优质烤烟综合标准 第28部分:烟叶质量追踪
- DB33/T2249.1-2020 农村信用建设规范 第1部分:农户信用信息管理
- DB62/T1742-2008 庆阳市油松种实害虫综合防治规程
- DB62/T1743-2008 庆阳市欧美杨(107号、108号)育苗栽培技术规范
- DB50/T307-2008 重庆市商务楼宇物业管理服务标准
- DB65/T2938-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出菇菌袋废料处理技术规程
- DBl2/T040-2007 天津市科学技术档案整理规则
- DB65/T2927-2009 无公害食品 阿魏菇原生态产地环境
- DB65/T2971-2009 绿色食品 黄瓜北疆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技术规程
- DB35/T822-2008 白芽奇兰茶 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 DB13/T758.6-2006 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 第6部分:山药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