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金融机构逐步进军加密资产市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与货币监理署(OCC)共同发布一份针对银行从事加密资产保管(Safekeeping)服务的声明,阐述现行法律架构下的适用规范,并强调相关风险管理与合规要点。这份文件并未新增监管要求,而是厘清现有规范如何套用于此类新兴金融业务。
本次声明明确界定「保管」为代表银行替客户持有资产的行为,并与更广义的「托管」(custody)概念有所区分。银行可在信托(fiduciary)或非信托(non-fiduciary)角色下提供保管服务,前者须遵循如《12 CFR 9》与《12 CFR 150》等联邦法规,以及信托契约与州法要求,享有资产管理权限;后者则以合约为准,责任更偏向被动保管。
监管机构强调,加密资产保管业务涉及对私钥与敏感资讯的掌控,银行若缺乏相关专业能力,可能导致资产遗失或被非法转移,进而需负法律责任。银行在展开此类业务前应:
进行全面风险评估
检视组织对新技术的理解与内部知识
拟定应对突发技术失效或安全事件的计画
确保具备足够的资安控管能力与技术人员配置
私钥管理是保管服务的核心。银行必须能证明除自身外无其他人可单方面移转加密资产,这通常需将资产转至银行控制的区块链地址。此外,银行需定期审查私钥管理工具(例如冷钱包与热钱包),并制定遗失或泄漏私钥时的备援措施。技术进步快速,银行应持续投资更新加密管理系统。
不同加密资产可能建立在不兼容的区块链上,银行在提供保管前应针对每种资产进行技术与法律风险分析,包括其软体依赖性、潜在漏洞与合规要求,并持续追踪所支援资产的重大变动(如硬分叉、升级、空投等事件)。
声明指出,加密保管仍须遵守传统金融法规,包括《银行保密法》(BSA)、反洗钱(AML)、制裁合规(OFAC)及交易资讯传送(Travel Rule)。由于区块链交易可能缺乏完整识别资料,银行在进行客户身分审查与交易监控时将面临技术挑战。银行应审慎订立与客户之间的保管合约,条款可涵盖投票治理、链上操作、资产分岔与储存方式(冷/热/混合),以防未来纠纷。
许多银行可能选择与第三方业者(如技术供应商或子托管人)合作,提供加密保管服务。此时银行仍需负最终责任,必须:
严格审查第三方的私钥管理能力
分析其资产隔离、内部控制与突发事件应变能力
确保契约明订通知义务与责任范畴
评估合作对自身客户资产在破产等情境下的法律定位
银行内部应有审计机制监控加密保管业务,覆盖范围应包括:
私钥的产生、储存与销毁流程
资产转移流程控管
IT 系统稳定性与资讯安全
员工与管理层对加密资产的认知与操作能力
若内部审计能力不足,应聘请具备独立性与专业知识的外部顾问进行审查。
这份声明再次传递出明确讯号:即使传统金融机构逐步进入区块链世界,监管标准依然不容妥协。银行若欲进军加密保管服务,必须从风险、技术、合规、第三方管理到内部审计全面部署,才能在这场数位金融转型中稳健落地。
某鲸鱼以18倍杠杆做空ETH,名义仓位价值6250万美元
比特币跌破11.7万美元
Eclipse:ES代币空投申领将于明日17时开放
Glassnode:获利了结迹象初现,比特币价格或面临调整压力
Plasma宣布测试网现已上线
专注加密货币的美国政治行动委员会Fairshake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筹集1.41亿美元
GEN市值突破1400万美元,24小时涨超71%
特朗普:美联储应立即降低联邦基金利率
CopyRight 2024 www.bzx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16450号-1
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若您认为其中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我们将在核实后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