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通信行业标准(YD) >>
- YD/T 1097-2009 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 核心路由器

【通信行业标准(YD)】 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 核心路由器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1-07 22:11:54
- YD/T1097-2009
- 现行
标准号:
YD/T 1097-2009
标准名称:
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 核心路由器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9-06-15 -
实施日期:
2009-09-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45.44 MB

部分标准内容:
ICS33.04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1097-2009
代替YD/T1097-2001
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核心路由器Equip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Core router2009-06-15 发布
2009-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核心路由器功能要求·
接口类型及特性
通信规程·
协议要求·
安全性要求
性能指标要求·
定时和同步要求·
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硬件要求
软件要求
机械结构与工艺要求
过流过压保护要求
16环境要求
17电源与接地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SDH上传送IP的技术要求·次
附录B(规范性附录)在ATM上支持传统IP及地址解析(ARP)的技术要求附录C(资料性附录)区分业务
YD/T1097-2009
YD/T1097-2009
本标准代替YD/T1097-2001《路由器设备技术规范—高端路由器》。本标准与YD/T1097-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标准名称由《路由器设备技术规范—高端路由器》修改为《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核心路由器》;
——修改了对核心路由器的界定(见第1章);一在功能要求中增加了MPLS、QoS、IPsec及VPN等功能要求(见第4章);一第5章新增10GE、10GPOS接口要求(见5.2.3节),删除E3接口(2001年版的5.2.4节);在协议要求中增加了MPLS要求(见7.7节),增加了IPsec协议要求(见7.8节),增加了VPN要求(见7.9节);
增加了安全性要求(见第8章);一在性能指标中增加或修改以下技术指标:将系统双向交换容量改为60Gbit/s,删除对吞吐量的指标要求,删除对丢包率的指标要求,删除设备处理能力的要求,增加对BGP、IGP邻居的数量要求,增加对标记交换吞吐量、标记交换转发延迟指标(见第9章);删除关于IPv6的参考性附录(2001年版的附录D)。本标准是《支持IPv4的路由器设备》系列标准之一,本系列的标准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边缘路由器;1.YD/T1096-2009
2.YD/T1097-2009
3.YD/T1098-2009
4.YD/T1156-2009
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核心路由器;路由器设备测试方法边缘路由器;路由器设备测试方法核心路由器。与本系列标准相关的标准还有《支持IPv6的路由器设备》系列标准,该系列的标准结构和名称如下:1.YD/T1452-2006
2.YD/T1453-2006
3.YD/T1454-2006
4.YD/T1455-2006
IPv6网络设备技术要求—--支持IPv6的边缘路由器;IPv6网络设备测试方法一支持IPv6的边缘路由器;IPv6网络设备技术要求一一支持IPv6的核心路由器;IPv6网络设备测试方法——支持IPv6的核心路由器。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的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辉、高巍、马科、马军锋、赵锋、刘述、唐浩本标准于200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I
1范围
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核心路由器YD/T1097-2009
本标准规定了核心路由器的技术要求,包括功能特性、通信规程、协议要求、路由协议、接口类型及特性、性能指标要求、定时和同步要求、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操作维护功能以及安全、环境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支持IPv4的核心路由器设备。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7611
GB/T20185-2006
YD/T877-1996
YD/T976-1999
YD/T1061-2000
YD/T1177-2002
YD/T1162.1-2005
YD/T1358-2005
YD/T1359-2005
YD/T1476-2006
YD/T1466-2006
YDN052-1998
YDN053.4-1998
YDN067-1998
YDN081-1998
YDN082-1998
YDN083.1-1998
YDN083.3-1998
YDN099-1998
YDN120-1999
IEEE802.1Q(1998)
IEEE802.2/3(1985)
IEEE802.3ab(1999)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同步数字体系设备和系统的光接口技术要求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电接口技术要求B-ISDN用户一网络接口(UNI)物理层技术规范SDH上传送IP的LAPS技术要求
IP组播路由协议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要求路由器设备安全技术要求一中低端路由器(基于IPv4)路由器设备安全技术要求一高端路由器(基于IPv4)基于边界网关协议/多协议标记交换的虚拟专用网(BGP/MPLSVPN)技术要求
IP安全协议(IPSec)技术要求
B-ISDNATM层技术规范
B-ISDNATM适配层(AAL)类型5技术规范ATM交换机设备技术规范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DSS2技术规范一用户呼叫控制部分(点到点)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DSS2技术规范一用户呼叫控制部分(点到多点)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B)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技术规范一适配层第一部分:业务特定面向连接协议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B)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技术规范一适配层第三部分:支持用户一网络接口光同步传送网技术体制
光波分复用(WDM)系统总体技术要求虚拟桥接局域网(VLAN)
局域网协议标准
用于操作在4对5类线平衡铜缆上的1000BASE-T物理层参数和规范YD/T1097-2009
IEEE802.3ae
IEEE802.3u
IEEE802.3z(1998)
ITU-TE.164(1993)
ITU-TG704
ITU-TG707(1996)
ITU-TG782
ITU-TG783(1991)
ITU-TG784
ITU-TG804
ITU-TG832
ITU-TI.432(1995)
IETFRFC768(1980)
IETFRFC791(1981)
IETFRFC792(1981)
IETFRFC793(1981)
IETFRFC795(1981)
IETFRFC796(1981)
IETFRFC826(1982)
IETFRFC922 (1984)
IETFRFC950(1985)
IETFRFC1075(1988)
IETFRFC1089(1989)
IETFRFC1108(1991)
IETFRFC1112(1989)
IETFRFC1122(1989)
IETFRFC1123
IETFRFC1142(1990)
IETFRFC1154
IETFRFC1155(1990)
IETFRFC1191(1990)
IETFRFC1195(1990)
IETFRFC1212
IETFRFC1213(1991)
IETFRFC1224(1991)
IETFRFC1256(1991)
IETFRFC1285(1992)
10G以太网标准
百兆以太网标准(100Base-TX)千兆比以太网标准(1000Base-LX/1000Base-SX)国际公用电信编号计划
用于1544、6312、2048、8448以及44736kbit/s系列的同步帧结构用于SDH的网络节点接口
SDH设备的类型和总体特征
SDH设备功能组特性
同步数字体系(SDH)的管理
ATM信元到PDH的映射
34368kbit/s信号虚串联的有效负载类型代码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用户网络接口物理层规范用户数据包协议
互联网协议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
服务映射
地址映射
以太网地址解释协议(ARP)
存在子网时的互联网数据包广播互联网标准子网划分规程
距离矢量组播路由协议
以太网上的SNMP
IP安全任选域
P组播主机扩展
互联网主机要求—通信层
互联网主机要求一应用和支持
IS-IS域内路由协议
互联网消息的编码头字段
用于TCP/IP互联网的管理信息的结构和标识路径MTU发现
在TCP/IP和双重环境路由中使用OSI的IS-IS简要管理信息库(MIB)定义
管理信息库(MIB-II)
用于管理异步产生的告警的技术要求ICMP路由发现消息
FDDI管理信息库
IETFRFC1332(1992)
IETFRFC1334(1992)
IETFRFC1349(1992)
IETFRFC1418(1993)
IETFRFC1471(1993)
IETFRFC1472(1993)
IETFRFC1473(1993)
IETFRFC1483(1993)
IETFRFC1512(1993)
IETFRFC1542(1993)
IETFRFC1619(1994)
IETFRFC1659(1994)
IETFRFC1661(1994)
IETFRFC1662(1994)
IETFRFC1700 (1994)
IETFRFC1724(1994)
IETFRFC1755(1995
IETFRFC1772(1995)
IETFRFC1812(1995)
IETFRFC1994(1996)
IETFRFC1997(1996)
IETFRFC2132(1997)
IETFRFC2225(1998)
IETFRFC2236(1997)
IETFRFC2320(1998)
IETFRFC2328(1998)
IETFRFC2332(1998)
IETFRFC2439(1998)
IETFRFC2474(1998)
IETFRFC2515(1999)
IETFRFC2615(1999)
IETFRFC2644(1999)
IETFRFC2684(1999)
IETFRFC2778(2000)
IETFRFC2819(2000)
IETFRFC2863(2000)
IETFRFC3416(2002)
PPP互联网协议控制协议(IPCP)PPP认证协议(PAP)
互联网协议组中的服务类型
OSI上的SNMP
对PPP链路控制协议管理对象的定义对PPP安全协议管理对象的定义
对PPPIP网控制协议管理对象的定义ATMAAL5的多协议封装
FDDI管理信息库
BOOTP的澄清及扩展
SONET/SDH上的PPP技术要求
对RS-232链路硬件设备管理对象的定义点到点协议(PPP)
HDLC顿中的PPP
授权号
RIPv2MIB扩展
ATM上支持P的ATM信令
边缘网关协议在互联网中的应用IPv4路由器技术要求
PPP握手认证协议(CHAP)
BGP团体(community)属性
DHCP选项域及BOOTP厂商扩展
ATM上支持传统IP及ARP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版本2)YD/T1097-2009
用于ATM上支持传统IP及ARP的使用SMIv2的管理对象的定义开放式最短路经优先(版本2)
下一跳解释协议(NHRP)
BGP4路由振荡抑制
在互联网协议族中服务类型
用于ATM管理的管理对象的定义
SONET/SDH上的PPP技术要求
路由器中定向广播缺省值的修改AAL5上的多协议封装
虚拟穴余路由器协议的MIB
远程网络监控MIB
使用SMIv2的接口组MIB
SNMPv2的协议操作
YD/T1097-2009
IETFRFC3417(2002)S
SNMP的传送映射
IETFRFC3418(2002)
用于SNMPv2的MIB
IETFRFC3592(2003)
用于SDH接口类型的管理对象的定义IETFRFC3635(2003)
IETFRFC3768(2004)
以太网接口类型的管理对象定义虚拟穴余路由器协议(VRRP)
IETFRFC3896(2004)
对E3/DS3接口类型管理对象的定义IETFRFC4022(2005)
IETFRFC4113(2005)
IETFRFC4271(2006)
IETFRFC4273(2006)
IETFRFC4292(2006)
IETFRFC4293(2006)
IETFRFC4456(2006)
IETFRFC4502(2006)
IETFRFC4632(2006)
使用SMIv2对TCP的MIB
使用SMIv2对UDP的MIB
边缘网关协议第4版本(BGP4)
BGP4管理对象的定义
IP转发表MIB
使用SMIv2对IP的MIB
BGP路由反射
远程网络监控MIB
无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地址分配及拥塞策略IETFRFC4750(2006)
OSPFv2管理信息库
IETFRFC4760(2007)
BGP4多协议扩展
IETFRFC4762(2007)
IETFRFC4906(2007)bZxz.net
ATMFORUMUNI3.1
ATMFORUMUNI4.0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使用标签分发协议(LDP)作为信令的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VPLS)MPLS上传送二层顿
ATM论坛UNI规范3.1版
ATM论坛UNI规范4.0版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1
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通过转发数据包来实现网络互联的设备。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例如TCP/IP等),可以在多个网络层次上转发数据包(例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路由器需要至少拥有一个物理端口,连接两个或多个由IP子网或无编号点到点线路标识的逻辑端口。路由器根据收到的数据包中的网络层地址以及路由器内部维护的路由表,选择下一跳路由器或主机(最后一跳时)的地址和相关接口,并重写链路层数据包头。路由表应动态维护以反映当前的网络拓扑。路由器通常通过与其他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来完成动态维护路由表。
路由器可以提供数据包传输服务。为实现路由选择的灵活性和鲁棒性(Robust),路由器可使用最少状态信息以维持数据包传输服务。路由器还可以支持多种业务(L2/L3MPLSVPN、组播等)。3.1.2
核心路由器CoreRouter
YD/T1097-2009
通常位于网络骨干层,用作扩大互联网的路由处理能力和传输带宽的路由器。在本标准中,要求核心路由器的系统双向交换容量至少达到60Gbit/s。3.1.3
协议分层
协议分层通常按照互联网的5层结构或者开放系统互联(OSI)7层参考协议描述。本标准按照互联网5层结构来描述。在互联网上的协议分层如下所述:①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应用层位于互联网协议栈中最高层。应用层通常包括OSI7层参考模型中的表达层和应用层的功能以及会话层的部分功能。
应用层协议可以分为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用户协议和提供通用系统功能的支持协议。用户协议包括Telnet(远程登录),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递协议)等。支持协议可以包括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BOOTP(自举协议),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和大量的路由协议。②传输层(TransportLayer)
传输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该层协议除完成OSI7层参考模型中传输层功能外,还包含少量的会话层功能。
目前,主要有两种传输层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
一用户数据包协议(UDP)。
TCP协议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服务,保证端到端传输的次序和可靠性,并提供流量控制。UDP协议提供无连接的传输服务。
③互联网(Internet)层
所有互联网传输协议都使用互联网协议(IP)将数据从数据源传送到目的地。IP是基于无连接或数据包的网际服务,不提供端到端的传递保证。IP数据包到达时可能损坏、重复、失序或者部分丢失。需要时,IP层以上的协议层负责可靠的数据传递。IP协议包含寻址,服务类型规范,分装/重组以及安全性功能。该层次相当于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是一个控制协议。ICMP位于IP层上,封装在IP数据包中。ICMP提供差错报告,拥塞报告和第一跳路由器重定向等功能。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是为IP组播(multicasting)建立动态主机组的网络层协议。④链路层
链路层协议包含了在物理层之上,网络层之下的所有功能,负责正确传递数据包。互联网链路层标准通常只描述用于在指定链路层协议上传输IP数据包的地址解析原则。3.1.4
自治系统AutonomousSystem(As)自治系统(AS)包含一组由一系列路由器互联而成的子网(子网上连接主机),并构成网络拓扑一个可连接的分段。这些子网和路由器一般都由一个单一的操作维护(O&M)管理组织来控制维护。在一个AS内,路由器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内部路由协议。每个AS对外部网络一般都有一个统一的内部路由计5
YD/T1097-2009
划,并提供精简的可达路由。一个AS由AS号来标识。3.1.5
寻址结构
IPv4数据包包含32bit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每个地址可以分成两部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在正常分发数据包的情况下,最后一个路由器应将主机IP地址映射到主机的链路层地址。①传统的IP地址结构
网络地址划分应符合在ETFRFC950以及ETFRFC796中的规定。②无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
CIDR对32bit的互联网地址作更有效的利用。实现CIDR应符合IETFRFC4632的规定。CIDR主要包含如下3个要素:
一按拓扑结构分配地址;
一具有汇聚网络层可达信息的路由协议;一一致的数据转发算法(“最长匹配”)。3.1.6
IP组播Multicasting
IP组播是链路层组播的扩展。使用组播技术,一个数据包能传送到多个主机(并非全部主机)。在扩展情况下,这些主机可以在不同的地址域中,这些主机的集合称为组播组。每个组播组由一个D类IP地址标识。发送给每个组播成员的IP数据包具有与IP单播业务流相同的服务质量。数据包发送者可以不属于组播组成员。
对IP组播的实现应符合IETFRFC1112。3.1.7
无编号线路及网络前缀
通常路由器或主机的每个端口都拥有P地址,这种情况造成了地址的浪费一一每个点到点链路都需要网络前缀。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无编号线路(UnnumberedLine)一一点到点链路不分配IP地址。实现无编号线路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将点到点链路两端路由器作为一个虚拟路由器,点到点链路作为虚拟路由器内部总线。一将路由器D作为路由器上无编号线路的地址。路由器ID使用路由器的一个地址(路由器至少拥有一个地址)。
由于作为虚拟路由器存在非标准性和兼容性等问题,本标准建议采用第二种方法。3.1.8
数据包Datagram
从源到目的地互联网模块之间的一组传输单元称为数据包。3.1.9
缺省路由DefaultRoute
当路由器路由表的条目中没有到某个目的地的明确路由时,用作向任意网络前缀转发的下一跳地址。3.1.10
密集模式DenseMode
YD/T1097-2009
组播转发中的一种转发模式:所有的组播数据作为数据链路层组播向除接收端口之外所有端口发送,除非相邻路由器指示不这样做。3.1.11
转发器Forwarder
路由器中负责在各接口间交换数据包的逻辑实体。3.1.12
转发Forwarding
转发是路由器对每个收到数据包的处理过程。数据包可能由路由器自身接收,也可能送到另一个或多个端口,或者两者皆有。转发包括了决定如何处理速据包的过程一排入队列输出或者由自身接收。3.1.13
转发信息表FIB
该表包括转发IP数据包所需要的信息,在本标准中称为FIB。该表中至少包含接口标识和到每一个可达目标网络前缀的下一跳信息。3.1.14
分段Fragment
包含上层数据包一部分内容的IP数据包,该上层数据包由于太大,不能整个放入输出网络的一个数据包中。
通用串口
一个能连接两个系统的物理媒体,能配置成点到点链路,同样也能支持使用例如LAPS协议的链路层网络。链路层网络连接到另一系统或交换机,在连接上可能存在高层复用虚电路通信。参见点到点线路。
内部网关协议IGP
在自治系统内分发路由信息的协议。3.1.17
接口IP地址InterfaceIPAddress赋予路由器一个特定接口的IP地址及其网络前缀长度。3.1.18
互联网地址InternetAddress
在互联网上标识一台主机的数字,包含两部分:IP地址以及前缀长度。前缀长度是指网络地址的比特数。
由IETFRFC791定义的包交换协议。IP不提供可靠的通讯机制,即没有段到段,端到端的概念。3.1.20
IP数据包IPDatagram
YD/T1097-2009
IP数据包是互联网协议中端到端的传输单元。P数据包中包含IP头和高层数据(例如TCP、UDP、ICMP等)。IP数据包包括IP头以及后面的消息部分。P数据包包含一个或多个IP分段。3.1.21
IP分段IPFragment
IP分段是IP数据包的一部分。IP分段包括IP头以及IP数据包中高层信息的部分或全部。一个或多个IP分段组成IP数据包。3.1.22
IP包IPPacket
IP数据包或IP分段。
逻辑(网络)接口Logical[network]Interface由不同IP地址标识,到达相联网络的逻辑路径。3.1.24
Martian地址过滤MartianFiltering包含无效源或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称为Martian,在转发处理中应被丢弃。3.1.25
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TransmissionUnit(MTU)可通过逻辑接口收发的最大尺寸数据包。该数值包含IP头,不包含链路层顿封装。3.1.26
组播Multicast
组播是指在IP网络中,一个或多个主机以某个组播地址为标识构成一个集合(组播组),数据发送的源主机只需要将一份数据发送至这个组播地址,则组播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收到这份数据。3.1.27
组播地址MulticastAddress
由组播主机识别的一种特殊类型地址。组播地址有时称为功能地址或组地址。3.1.28
网络前缀NetworkPrefix
IP地址中标识网络的部分。设置地址中表示网络及子网部分的比特数。3.1.29
始发Originate
从路由器发出的包有两种,一种是收到后转发的包;另一种是路由器产生的包(例如路由通告)。由路由器产生的包称为始发于路由器。3.1.30
包Packet
在互联网层及链路层穿过网络接口传输的数据单元。包括IP头和数据。包可以是整个IP数据包或者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1097-2009
代替YD/T1097-2001
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核心路由器Equip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Core router2009-06-15 发布
2009-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核心路由器功能要求·
接口类型及特性
通信规程·
协议要求·
安全性要求
性能指标要求·
定时和同步要求·
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硬件要求
软件要求
机械结构与工艺要求
过流过压保护要求
16环境要求
17电源与接地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SDH上传送IP的技术要求·次
附录B(规范性附录)在ATM上支持传统IP及地址解析(ARP)的技术要求附录C(资料性附录)区分业务
YD/T1097-2009
YD/T1097-2009
本标准代替YD/T1097-2001《路由器设备技术规范—高端路由器》。本标准与YD/T1097-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标准名称由《路由器设备技术规范—高端路由器》修改为《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核心路由器》;
——修改了对核心路由器的界定(见第1章);一在功能要求中增加了MPLS、QoS、IPsec及VPN等功能要求(见第4章);一第5章新增10GE、10GPOS接口要求(见5.2.3节),删除E3接口(2001年版的5.2.4节);在协议要求中增加了MPLS要求(见7.7节),增加了IPsec协议要求(见7.8节),增加了VPN要求(见7.9节);
增加了安全性要求(见第8章);一在性能指标中增加或修改以下技术指标:将系统双向交换容量改为60Gbit/s,删除对吞吐量的指标要求,删除对丢包率的指标要求,删除设备处理能力的要求,增加对BGP、IGP邻居的数量要求,增加对标记交换吞吐量、标记交换转发延迟指标(见第9章);删除关于IPv6的参考性附录(2001年版的附录D)。本标准是《支持IPv4的路由器设备》系列标准之一,本系列的标准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边缘路由器;1.YD/T1096-2009
2.YD/T1097-2009
3.YD/T1098-2009
4.YD/T1156-2009
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核心路由器;路由器设备测试方法边缘路由器;路由器设备测试方法核心路由器。与本系列标准相关的标准还有《支持IPv6的路由器设备》系列标准,该系列的标准结构和名称如下:1.YD/T1452-2006
2.YD/T1453-2006
3.YD/T1454-2006
4.YD/T1455-2006
IPv6网络设备技术要求—--支持IPv6的边缘路由器;IPv6网络设备测试方法一支持IPv6的边缘路由器;IPv6网络设备技术要求一一支持IPv6的核心路由器;IPv6网络设备测试方法——支持IPv6的核心路由器。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的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辉、高巍、马科、马军锋、赵锋、刘述、唐浩本标准于200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I
1范围
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核心路由器YD/T1097-2009
本标准规定了核心路由器的技术要求,包括功能特性、通信规程、协议要求、路由协议、接口类型及特性、性能指标要求、定时和同步要求、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操作维护功能以及安全、环境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支持IPv4的核心路由器设备。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7611
GB/T20185-2006
YD/T877-1996
YD/T976-1999
YD/T1061-2000
YD/T1177-2002
YD/T1162.1-2005
YD/T1358-2005
YD/T1359-2005
YD/T1476-2006
YD/T1466-2006
YDN052-1998
YDN053.4-1998
YDN067-1998
YDN081-1998
YDN082-1998
YDN083.1-1998
YDN083.3-1998
YDN099-1998
YDN120-1999
IEEE802.1Q(1998)
IEEE802.2/3(1985)
IEEE802.3ab(1999)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同步数字体系设备和系统的光接口技术要求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电接口技术要求B-ISDN用户一网络接口(UNI)物理层技术规范SDH上传送IP的LAPS技术要求
IP组播路由协议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要求路由器设备安全技术要求一中低端路由器(基于IPv4)路由器设备安全技术要求一高端路由器(基于IPv4)基于边界网关协议/多协议标记交换的虚拟专用网(BGP/MPLSVPN)技术要求
IP安全协议(IPSec)技术要求
B-ISDNATM层技术规范
B-ISDNATM适配层(AAL)类型5技术规范ATM交换机设备技术规范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DSS2技术规范一用户呼叫控制部分(点到点)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DSS2技术规范一用户呼叫控制部分(点到多点)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B)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技术规范一适配层第一部分:业务特定面向连接协议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B)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技术规范一适配层第三部分:支持用户一网络接口光同步传送网技术体制
光波分复用(WDM)系统总体技术要求虚拟桥接局域网(VLAN)
局域网协议标准
用于操作在4对5类线平衡铜缆上的1000BASE-T物理层参数和规范YD/T1097-2009
IEEE802.3ae
IEEE802.3u
IEEE802.3z(1998)
ITU-TE.164(1993)
ITU-TG704
ITU-TG707(1996)
ITU-TG782
ITU-TG783(1991)
ITU-TG784
ITU-TG804
ITU-TG832
ITU-TI.432(1995)
IETFRFC768(1980)
IETFRFC791(1981)
IETFRFC792(1981)
IETFRFC793(1981)
IETFRFC795(1981)
IETFRFC796(1981)
IETFRFC826(1982)
IETFRFC922 (1984)
IETFRFC950(1985)
IETFRFC1075(1988)
IETFRFC1089(1989)
IETFRFC1108(1991)
IETFRFC1112(1989)
IETFRFC1122(1989)
IETFRFC1123
IETFRFC1142(1990)
IETFRFC1154
IETFRFC1155(1990)
IETFRFC1191(1990)
IETFRFC1195(1990)
IETFRFC1212
IETFRFC1213(1991)
IETFRFC1224(1991)
IETFRFC1256(1991)
IETFRFC1285(1992)
10G以太网标准
百兆以太网标准(100Base-TX)千兆比以太网标准(1000Base-LX/1000Base-SX)国际公用电信编号计划
用于1544、6312、2048、8448以及44736kbit/s系列的同步帧结构用于SDH的网络节点接口
SDH设备的类型和总体特征
SDH设备功能组特性
同步数字体系(SDH)的管理
ATM信元到PDH的映射
34368kbit/s信号虚串联的有效负载类型代码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用户网络接口物理层规范用户数据包协议
互联网协议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
服务映射
地址映射
以太网地址解释协议(ARP)
存在子网时的互联网数据包广播互联网标准子网划分规程
距离矢量组播路由协议
以太网上的SNMP
IP安全任选域
P组播主机扩展
互联网主机要求—通信层
互联网主机要求一应用和支持
IS-IS域内路由协议
互联网消息的编码头字段
用于TCP/IP互联网的管理信息的结构和标识路径MTU发现
在TCP/IP和双重环境路由中使用OSI的IS-IS简要管理信息库(MIB)定义
管理信息库(MIB-II)
用于管理异步产生的告警的技术要求ICMP路由发现消息
FDDI管理信息库
IETFRFC1332(1992)
IETFRFC1334(1992)
IETFRFC1349(1992)
IETFRFC1418(1993)
IETFRFC1471(1993)
IETFRFC1472(1993)
IETFRFC1473(1993)
IETFRFC1483(1993)
IETFRFC1512(1993)
IETFRFC1542(1993)
IETFRFC1619(1994)
IETFRFC1659(1994)
IETFRFC1661(1994)
IETFRFC1662(1994)
IETFRFC1700 (1994)
IETFRFC1724(1994)
IETFRFC1755(1995
IETFRFC1772(1995)
IETFRFC1812(1995)
IETFRFC1994(1996)
IETFRFC1997(1996)
IETFRFC2132(1997)
IETFRFC2225(1998)
IETFRFC2236(1997)
IETFRFC2320(1998)
IETFRFC2328(1998)
IETFRFC2332(1998)
IETFRFC2439(1998)
IETFRFC2474(1998)
IETFRFC2515(1999)
IETFRFC2615(1999)
IETFRFC2644(1999)
IETFRFC2684(1999)
IETFRFC2778(2000)
IETFRFC2819(2000)
IETFRFC2863(2000)
IETFRFC3416(2002)
PPP互联网协议控制协议(IPCP)PPP认证协议(PAP)
互联网协议组中的服务类型
OSI上的SNMP
对PPP链路控制协议管理对象的定义对PPP安全协议管理对象的定义
对PPPIP网控制协议管理对象的定义ATMAAL5的多协议封装
FDDI管理信息库
BOOTP的澄清及扩展
SONET/SDH上的PPP技术要求
对RS-232链路硬件设备管理对象的定义点到点协议(PPP)
HDLC顿中的PPP
授权号
RIPv2MIB扩展
ATM上支持P的ATM信令
边缘网关协议在互联网中的应用IPv4路由器技术要求
PPP握手认证协议(CHAP)
BGP团体(community)属性
DHCP选项域及BOOTP厂商扩展
ATM上支持传统IP及ARP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版本2)YD/T1097-2009
用于ATM上支持传统IP及ARP的使用SMIv2的管理对象的定义开放式最短路经优先(版本2)
下一跳解释协议(NHRP)
BGP4路由振荡抑制
在互联网协议族中服务类型
用于ATM管理的管理对象的定义
SONET/SDH上的PPP技术要求
路由器中定向广播缺省值的修改AAL5上的多协议封装
虚拟穴余路由器协议的MIB
远程网络监控MIB
使用SMIv2的接口组MIB
SNMPv2的协议操作
YD/T1097-2009
IETFRFC3417(2002)S
SNMP的传送映射
IETFRFC3418(2002)
用于SNMPv2的MIB
IETFRFC3592(2003)
用于SDH接口类型的管理对象的定义IETFRFC3635(2003)
IETFRFC3768(2004)
以太网接口类型的管理对象定义虚拟穴余路由器协议(VRRP)
IETFRFC3896(2004)
对E3/DS3接口类型管理对象的定义IETFRFC4022(2005)
IETFRFC4113(2005)
IETFRFC4271(2006)
IETFRFC4273(2006)
IETFRFC4292(2006)
IETFRFC4293(2006)
IETFRFC4456(2006)
IETFRFC4502(2006)
IETFRFC4632(2006)
使用SMIv2对TCP的MIB
使用SMIv2对UDP的MIB
边缘网关协议第4版本(BGP4)
BGP4管理对象的定义
IP转发表MIB
使用SMIv2对IP的MIB
BGP路由反射
远程网络监控MIB
无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地址分配及拥塞策略IETFRFC4750(2006)
OSPFv2管理信息库
IETFRFC4760(2007)
BGP4多协议扩展
IETFRFC4762(2007)
IETFRFC4906(2007)bZxz.net
ATMFORUMUNI3.1
ATMFORUMUNI4.0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使用标签分发协议(LDP)作为信令的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VPLS)MPLS上传送二层顿
ATM论坛UNI规范3.1版
ATM论坛UNI规范4.0版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1
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通过转发数据包来实现网络互联的设备。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例如TCP/IP等),可以在多个网络层次上转发数据包(例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路由器需要至少拥有一个物理端口,连接两个或多个由IP子网或无编号点到点线路标识的逻辑端口。路由器根据收到的数据包中的网络层地址以及路由器内部维护的路由表,选择下一跳路由器或主机(最后一跳时)的地址和相关接口,并重写链路层数据包头。路由表应动态维护以反映当前的网络拓扑。路由器通常通过与其他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来完成动态维护路由表。
路由器可以提供数据包传输服务。为实现路由选择的灵活性和鲁棒性(Robust),路由器可使用最少状态信息以维持数据包传输服务。路由器还可以支持多种业务(L2/L3MPLSVPN、组播等)。3.1.2
核心路由器CoreRouter
YD/T1097-2009
通常位于网络骨干层,用作扩大互联网的路由处理能力和传输带宽的路由器。在本标准中,要求核心路由器的系统双向交换容量至少达到60Gbit/s。3.1.3
协议分层
协议分层通常按照互联网的5层结构或者开放系统互联(OSI)7层参考协议描述。本标准按照互联网5层结构来描述。在互联网上的协议分层如下所述:①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应用层位于互联网协议栈中最高层。应用层通常包括OSI7层参考模型中的表达层和应用层的功能以及会话层的部分功能。
应用层协议可以分为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用户协议和提供通用系统功能的支持协议。用户协议包括Telnet(远程登录),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递协议)等。支持协议可以包括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BOOTP(自举协议),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和大量的路由协议。②传输层(TransportLayer)
传输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该层协议除完成OSI7层参考模型中传输层功能外,还包含少量的会话层功能。
目前,主要有两种传输层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
一用户数据包协议(UDP)。
TCP协议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服务,保证端到端传输的次序和可靠性,并提供流量控制。UDP协议提供无连接的传输服务。
③互联网(Internet)层
所有互联网传输协议都使用互联网协议(IP)将数据从数据源传送到目的地。IP是基于无连接或数据包的网际服务,不提供端到端的传递保证。IP数据包到达时可能损坏、重复、失序或者部分丢失。需要时,IP层以上的协议层负责可靠的数据传递。IP协议包含寻址,服务类型规范,分装/重组以及安全性功能。该层次相当于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是一个控制协议。ICMP位于IP层上,封装在IP数据包中。ICMP提供差错报告,拥塞报告和第一跳路由器重定向等功能。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是为IP组播(multicasting)建立动态主机组的网络层协议。④链路层
链路层协议包含了在物理层之上,网络层之下的所有功能,负责正确传递数据包。互联网链路层标准通常只描述用于在指定链路层协议上传输IP数据包的地址解析原则。3.1.4
自治系统AutonomousSystem(As)自治系统(AS)包含一组由一系列路由器互联而成的子网(子网上连接主机),并构成网络拓扑一个可连接的分段。这些子网和路由器一般都由一个单一的操作维护(O&M)管理组织来控制维护。在一个AS内,路由器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内部路由协议。每个AS对外部网络一般都有一个统一的内部路由计5
YD/T1097-2009
划,并提供精简的可达路由。一个AS由AS号来标识。3.1.5
寻址结构
IPv4数据包包含32bit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每个地址可以分成两部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在正常分发数据包的情况下,最后一个路由器应将主机IP地址映射到主机的链路层地址。①传统的IP地址结构
网络地址划分应符合在ETFRFC950以及ETFRFC796中的规定。②无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
CIDR对32bit的互联网地址作更有效的利用。实现CIDR应符合IETFRFC4632的规定。CIDR主要包含如下3个要素:
一按拓扑结构分配地址;
一具有汇聚网络层可达信息的路由协议;一一致的数据转发算法(“最长匹配”)。3.1.6
IP组播Multicasting
IP组播是链路层组播的扩展。使用组播技术,一个数据包能传送到多个主机(并非全部主机)。在扩展情况下,这些主机可以在不同的地址域中,这些主机的集合称为组播组。每个组播组由一个D类IP地址标识。发送给每个组播成员的IP数据包具有与IP单播业务流相同的服务质量。数据包发送者可以不属于组播组成员。
对IP组播的实现应符合IETFRFC1112。3.1.7
无编号线路及网络前缀
通常路由器或主机的每个端口都拥有P地址,这种情况造成了地址的浪费一一每个点到点链路都需要网络前缀。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无编号线路(UnnumberedLine)一一点到点链路不分配IP地址。实现无编号线路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将点到点链路两端路由器作为一个虚拟路由器,点到点链路作为虚拟路由器内部总线。一将路由器D作为路由器上无编号线路的地址。路由器ID使用路由器的一个地址(路由器至少拥有一个地址)。
由于作为虚拟路由器存在非标准性和兼容性等问题,本标准建议采用第二种方法。3.1.8
数据包Datagram
从源到目的地互联网模块之间的一组传输单元称为数据包。3.1.9
缺省路由DefaultRoute
当路由器路由表的条目中没有到某个目的地的明确路由时,用作向任意网络前缀转发的下一跳地址。3.1.10
密集模式DenseMode
YD/T1097-2009
组播转发中的一种转发模式:所有的组播数据作为数据链路层组播向除接收端口之外所有端口发送,除非相邻路由器指示不这样做。3.1.11
转发器Forwarder
路由器中负责在各接口间交换数据包的逻辑实体。3.1.12
转发Forwarding
转发是路由器对每个收到数据包的处理过程。数据包可能由路由器自身接收,也可能送到另一个或多个端口,或者两者皆有。转发包括了决定如何处理速据包的过程一排入队列输出或者由自身接收。3.1.13
转发信息表FIB
该表包括转发IP数据包所需要的信息,在本标准中称为FIB。该表中至少包含接口标识和到每一个可达目标网络前缀的下一跳信息。3.1.14
分段Fragment
包含上层数据包一部分内容的IP数据包,该上层数据包由于太大,不能整个放入输出网络的一个数据包中。
通用串口
一个能连接两个系统的物理媒体,能配置成点到点链路,同样也能支持使用例如LAPS协议的链路层网络。链路层网络连接到另一系统或交换机,在连接上可能存在高层复用虚电路通信。参见点到点线路。
内部网关协议IGP
在自治系统内分发路由信息的协议。3.1.17
接口IP地址InterfaceIPAddress赋予路由器一个特定接口的IP地址及其网络前缀长度。3.1.18
互联网地址InternetAddress
在互联网上标识一台主机的数字,包含两部分:IP地址以及前缀长度。前缀长度是指网络地址的比特数。
由IETFRFC791定义的包交换协议。IP不提供可靠的通讯机制,即没有段到段,端到端的概念。3.1.20
IP数据包IPDatagram
YD/T1097-2009
IP数据包是互联网协议中端到端的传输单元。P数据包中包含IP头和高层数据(例如TCP、UDP、ICMP等)。IP数据包包括IP头以及后面的消息部分。P数据包包含一个或多个IP分段。3.1.21
IP分段IPFragment
IP分段是IP数据包的一部分。IP分段包括IP头以及IP数据包中高层信息的部分或全部。一个或多个IP分段组成IP数据包。3.1.22
IP包IPPacket
IP数据包或IP分段。
逻辑(网络)接口Logical[network]Interface由不同IP地址标识,到达相联网络的逻辑路径。3.1.24
Martian地址过滤MartianFiltering包含无效源或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称为Martian,在转发处理中应被丢弃。3.1.25
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TransmissionUnit(MTU)可通过逻辑接口收发的最大尺寸数据包。该数值包含IP头,不包含链路层顿封装。3.1.26
组播Multicast
组播是指在IP网络中,一个或多个主机以某个组播地址为标识构成一个集合(组播组),数据发送的源主机只需要将一份数据发送至这个组播地址,则组播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收到这份数据。3.1.27
组播地址MulticastAddress
由组播主机识别的一种特殊类型地址。组播地址有时称为功能地址或组地址。3.1.28
网络前缀NetworkPrefix
IP地址中标识网络的部分。设置地址中表示网络及子网部分的比特数。3.1.29
始发Originate
从路由器发出的包有两种,一种是收到后转发的包;另一种是路由器产生的包(例如路由通告)。由路由器产生的包称为始发于路由器。3.1.30
包Packet
在互联网层及链路层穿过网络接口传输的数据单元。包括IP头和数据。包可以是整个IP数据包或者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通信行业标准(YD)标准计划
- YD/T2068.3-2010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多媒体广播系统(TD-MBMS)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第3部分:基于 CORBA 技术的网络资源模型设计
- YD/T681-1994 通信用直流一直流变换设备质量分等标准
- YD/T1428.3-2005 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CAMEL应用部分(CAP)测试方法(CAMEL3) 第3部分:业务交换点(SSP)分组域(PS)
- YD/T5070-2005 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工程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
- YD/T2245-2011 域名注册系统安全防护要求
- YD/T5152-2007 光缆进线室验收规定
- YD/T679-1994 程控机电制用户线路集中器质量分等标准
- YD/T950-2008 电信中心内通信设备的过电压过电流抗力要求及试验方法
- YD/T1876-2009 800MHz/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测试方法 高速分组数据(HRPD)(第二阶段)空中接口信令一致性
- YD/T1889-2009 手柄电话助听器耦合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 YD/T2411-2012 WCDMA 双卡双通数字移动通信终端技术要求
- YD/T1970.6-2009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维护技术要求 第6部分:发电机组系统
- YD/T1529-2006 光纤线路自动切换保护装置技术条件
- YD/T1469-2006 用于 IP 网络的 Diameter 基础协议技术要求
- YD/T1340.2-2005 认证、授权、计费(AAA)服务器认证计费接口技术要求 第二部分: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